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論文:書院精神與馬來西亞華教之問題 [八]

問題三、膚淺化之趨向乖離文化精神

  以商業文明為宗主,以潮流時髦為歸趨,以名利權益為追求,不再服膺子罕言利的傳統,勢必導向於膚淺和流俗。所謂的時代進步,卻不見生命品質的提升以及社會問題的減少,進步的同時,一切精神深度與文化高度卻一一崩落,如此悖謬實值深思。

  膚淺化、庸俗化的一個明顯的表徵,在於各種新穎理論或學説的創立,新的迅速取代舊的,再也不見一以貫之的傳統,也形不成新的傳統。影響所及,教育界汲汲於引進各種潮流的主張、價格高昂的配套,三兩年更換一個方向,變更曾經倡導的方法,造成教師、家長、學生的煩擾,是目前我國華文教育致命的亂象。而這種亂象的形成,根本原因乃在董事部的涵養不足,文化層次不高所致。另一個原因還包括了所聘請的校長,缺乏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僅知高度配合董事部,無法引導董事部朝向教育的正道。上行下效,亂象遂成了主流。

  比對過去的課本可知,過去的課文以道德品格、文化涵養爲主要内容,新的課本逐漸減少這一方面的内容,以所謂年輕一代可以接受的内容為選擇課文的考量標準,以期引起學子的學習熱誠。以學生的喜好為准的,看似以同理心體諒學生,實則已經陷入商業思維服務顧客的一套模式而不自知。經部文章的稀缺,史部文章以故事性強為選擇方向,以及古詩詞文賦的減少,直接導致文化精神的斷層。要之,中文課非語文課而已。中文課承載了大量的文化精神,將之改以語言語法爲主的教學,偏離了中文課的正軌。過於強調語法、修辭的教學,乃是將人文課程工具化,轉以實際應用爲主,如此一來便擱置了人文精神、人文情懷的培育。

   除此以外,中文課即使作爲文學課來上,亦十分不足與偏頗。上文曾述及文人無行,雖曰傳統書院教育亦重視學子的文筆,吟詩作賦同為學習之重點,然而隨著仿西式學堂的建立,經部内容的缺失,純粹文學尤其是西方文學觀念下文學内容的學習,易生流弊。李文炤《岳麓書院學規》為士而徒以詩文自負,何以自別於凡民乎之說,必須著意考慮。其中關鍵,乃在於文學之上還有道統,文學的内涵與追求,尚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領域。另一方面,純粹的文學極易流於形式,片面或過分強調個人情感、情緒、感受、感覺,從而導致學子的過分自我,悖離了倫理以及群體的同時,也容易違背謙虛和樂的傳統美德。故王文清《學箴》其九亦謂:維三百篇,風人之祖。勿寫佚情,名教是輔。119佚情的渲染,顯然有違《詩經》中正無邪的傳統。因此,中文課本的内容,有必要重新審定。經部内容的復歸乃是文學流弊的精神指引。120 

  另一方面,今人往往以爲經部文章枯燥乏味,難以為新時代學子所接納。《東林書院志》卷下對類似的態度曾說過:
若厭其平淡,別生新奇以見超是,曰穿鑿;或畏其方嚴,文之圓轉以自便,是曰矯誣;又或循行數墨,習而不知其味,是曰玩物;或膠柱鼓瑟,泥而不知其變,是曰執方。
功利與膚淺地輕視經部内容,不知經部乃無底之海,奇文妙理,日索日出,不知當以此為水源木本,不可畏難121將是華族喪失自身精神特質,隨俗無根的唯一因素。關於華族不關切自身的文化精神這一點,通過觀察今日華校建築的名稱便可知其大體。諸如科技大樓、天文臺、電腦中心、英語中心等的建設,唯獨不見中華文化大樓、孔子禮堂、仁義課室即是明顯的例子。即便某些學校於校園内樹立孔子聖像,然而訪問該校學子,多不知孔子為誰,不知其思想學説以及影響者不乏其人。關於華教如此西化、科技化的問題,可以引述鄧之誠《清季書院述略》的一段話作爲反思:
而一世趨向,正提倡科學之研究,非謂科學落後,不當提倡,而偏重科學,偏輕文法兩科,則爲失平。學術進步,文理法故應平進,始有學術可言,以其未嘗不相輔而相成也。科學進步國家,從不輕視文法,或者有時看重文法,尚過於看重理工…… 至於今日,大學生根柢稍好者,皆願入理工,為將來就業較易,純為吃飯起見,焉有研究發明可望!122 
數十年前的積弊,至今尚存。華文教育如何立足世界,除卻囘念自身的文化精神,認真學習民族經典,別無他途。另一方面,硬体建設相對滯後,並非教育的關鍵。目前各個學校競相蓋大樓,籌建大禮堂甚至歌劇院,卻忽略或輕視圖書館的建設以及藏書質量的提升,乃至於只要新書淘汰舊書的舉動,全是膚淺化的潮流所致。要之,商業社會以外在表現為考核,以事功表現為成就;然而,教育必以内在心性涵養為根基,以文化精神的凝成為嚮往。


   至於學校不自覺地轉化,變爲為公司企業預先培養技術員、員工或者主管等,則是教育徹底淪陷的關鍵。這種以現實世界的功利需求為考量的教育方針,勢必導致商業化學校如各種國際學校或大專學院的大量滋生。如此學問亦絕不見爲人格之結晶,僅私人在社會傳名聲佔地位之憑藉而已123的現象由來已久,若不再加以省思,中華文化精神的銷頽只能是唯一的終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 《中國歷代書院志》冊四《新修寧鄉縣玉潭書院志》卷三,頁五四一。
122 《書院與文化傳承》,頁十四。
123 《文化與教育》〈新時代與新學術〉:一則學問與人生分成兩橛。不效乾嘉以來科舉宦達,志切祿利,則學歐美自由職業,競求溫飽。二則學問與時代亦失聯係。學問自身分門別類,使學者藏頭容尾於叢脞破碎之中,以個人私利主意而講專門狹窄之學。學問絕不見爲時代之反映,僅前人學問之傳襲而已。學問亦絕不見爲人格之結晶,僅私人在社會傳名聲佔地位之憑藉而已。頁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