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中秋雅乐聆赏会(2014年9月6日)【取消】

~ 由于何乃健老师刚往生,不宜有庆祝活动,这周六中秋雅乐聆赏会取消。~


诚邀学友诸君出席中秋雅乐聆赏会,礼请巴生海南会馆古筝班导师彭光甫老师率领诸生演绎筝曲,我院则吟诗抚琴应和之。

日期:201496日(甲午年八月十三、周六)
时间:晚八时至十时
欢迎询问:黄老师(012-4533579),王老师(017-3906756
届时盼来,入场随缘乐捐。鼓励大家穿中装出席。

欢迎浏览 活动页

2014年9月課程、活動



2014年8月30日星期六

《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

钱穆先生(1895730日 - 1990830日),江苏无锡人,字宾四。

今日是錢穆先生逝世二十四週年,讓我們來聆聽錢穆先生最後的心聲,通過踏實地學習、傳承中華文化,以緬懷錢穆先生。








2014年8月25日星期一

保守 . 尊重 . 判斷 . 進取——山長王德龍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合乎群居的原則。如果心靈與心靈之間,可以自然融合,可以自然互信,那麽也就無須着重談論尊重。因此,尊重必是人爲的。然而人爲也是自然的。如同螞蟻分工合作建造蟻巢,蜜蜂群策群力構築蜂窝,本身即是在自然的基础上,經由後天的用心經营和努力改造所致。從人的角度言之,即使離群索居,回歸自然,這里仍然还有尊重大自然,尊重天地的義務存在着。要之,尊重可以説是個體生存所需,這是動物層面的觀點。然而除此以外,尊重個體以外的一切生命和物質,亦當目為責無旁貸的本能,這是人文的觀點。

        由於尊重,人類必然須要學會包容、接納,以至於忍讓和退避。但是不應該忘却的是:所謂尊重是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一切言行,必然是雙向的。甲尊重乙,乙卻因此而咄咄逼人,傲慢無禮,尊重也就喪失其意义。唯有人人皆具此思想,尊重才得以行之久遠,人類或者天地萬物,也方能周流不息。而尊重也有限度,也有對像。孩子尊重父母師長,父母師長慈爱、關顧孩子,絕没有父母師長尊重孩子之說。这是中華文化嚴謹和細緻的一面,當細心體察和領悟方是。至於尊重不能丢棄原則,尊重不該淪爲放縱,这也是必須深思熟慮,切勿挂一漏萬的另一个重點。

  由此説開去,如果今人所言之保守必含貶義,那麽輕易、草率地說某人保守,某民族或某國家保守,無疑是不尊重該人、該民族、該國家的行爲。事實上,保守一詞,除了守舊,固執於已然錯誤的事物這個含義以外,尚可以包含固守傳統,固守正義和真理這一層含義。擇善固執也是保守,卻不能說擇善固執是錯誤的。於此基础上,还得進一步探討的是:當我们隨意使用保守這个詞語時,是否意味著人生和時代的變動與變革是必然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還需辨析的也就包括了變動與變革本身。從中華文化审視,從《易》的觀點言之,世界縂在流轉不息,只要停止了變動,世界也就滅亡了。一顆種子落下,從發芽的那一刻開始,不僅僅該芽葉在生長、在變動,即使是大地,也在根的不斷往下和往周邊生長的過程中,改變了原来的面貌。因之,宇宙無時無刻皆在變易中。

        然而,这僅僅是宇宙大自然的一面,这是我們透過肉體可以直觀感受的一面。另一面則是宇宙大自然不易的一面,肉體不容易或者根本無從感受。在有引力的地方,苹果一定往下墜落,这是不變的定律;人固然發明了飛機,但是飛機的原理卻非發明所致,飛機的原理是人的聰明才智所發現。因此,宇宙大自然的法則是不變的,不斷變毁的只是物質和生命。物質和生命會生滅,規律、法則、原則則不生不滅。由此處出發,人文界自有人文界不易而必須尊重的一面。經過千年萬年總結出來的人群共存共榮法則,需要謙卑地學習與傳承,而非任意、任性、傲慢地踐踏與挑戰。錢穆先生在《文化的前瞻與回顧》中對此曾精辟說過:“進取是取你之所未有,保守是保你之所已有。所以進取尚在空虛渺茫中,而保守則是具體的真實”。故此,正确的判斷是人生前進的前提。

        唯有保護與持守既有的,方能進一步言进取。丟棄了原有的、優秀的而大言進取,這是蒼白、浮華和急躁而已。不過是把手里實在把握的遺棄了,卻去追尋眼前渺茫的遠景。今人之進取,建立於身體健康之破壞,家庭幸福之犧牲,以及社會安寧之消解。表面看似進取、建設、進步,實質則是加速毁壞而已。無法正确判斷這一點,短暫的生命便真是夜半曇花,只如白駒過隙。因此,保守是將你所固有的好和善,優與良,真和美,珍之惜之。也唯有中國人於此深有體會,凡言慎終追遠,承前啓後,繼往開來,此中便是個體生命逸出了小我,在廣闊的時空中,在代代相承中,肉體縱使消亡,只要曾經立德、立功、立言,此渺小的我,便會长留此天地宇宙,化爲社會、人群的一部分。孔子如此,佛陀如此,五千年不曾間斷的中華文化無不如此。

        於此基礎上,代代續有增補,有所開新,文化和社會才會枝繁葉茂,欣欣向榮。捨本逐末,一個人,一個文化,將變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將枯萎而至於消亡。言不朽自當從此處立足,錢穆先生《雙溪獨語》曾言:“中國人之不朽觀,非靈魂之不朽,乃人心之不朽。非進入天堂得不朽,乃即在人世得不朽。”  

        人生得以不朽,方才是真實的進取。能夠忘卻小我,護持他人之不朽,則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

錢穆先生追思暨講學會(2015年1月10至11日)



主辦:敬學書院

協辦:巴生中華獨立中學
地點:巴生中華獨立中學綜合大樓講堂(3°02'12.2"N 101°27'06.1"E)
日期:2015年1月10、11日(星期六、日)
學費:教師RM 120 / 學生RM 80/社會人士RM 250

◎學費包括紀念特刊、講義、錢穆先生語錄兩本、錢穆先生全集及紀錄片光盤,惟不包含早餐與晚餐 以及住宿。参與者若須要提前安排住宿,我院可提供附近小型旅館的相關訊息。

【銀行匯款號碼:OCBC BANK 7051241649,戶口:Jing Xue Cultural and Arts
Centre。填妥報名表格及匯款後,請將報名表格及匯款單掃描並電郵至:jingxue1001@yahoo.com。】

報名截止日期:2015年01月05日(星期一)

垂詢電話:
(中馬)邱旖旎老師 012-9020471、姚鳳瑋老師 016-3962968
(北馬)蔡愛卿小姐 012-4310507、張智玲老師 016-4322836
(南馬)吳姿揚老師 016-7276922、楊維莉老師 017-2668911
(東海岸)翁錦華老師 016-7013168


詳情與最新消息將上載於 活動頁 。

聽一聽即將到來的辛意雲教授講課








2014年8月14日星期四

本土化不是問題——山長王德龍

          关于本土,经常是我们心心念念,而又纠缠不清的情结。至如本土化,也经常是我们思考自我定位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然而,事情往往也可以直接从根本处去审视,避开许多看似繁复难缠的纠结。看一看马来同胞,他们何曾不是和他们发源地的人民有其相异之处?而印度同胞自然也与印度的印度人有它不一样的面貌和特点。华人喜欢吃咖喱、印度人喜欢吃宫保鸡丁、马来人在夜市里卖包子、酿豆腐、豆浆,是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所致,本非急切所能成。实则也无须人为,一切尽可以于自然中生发,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

          我们当知,文化与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并不一致。文物陈列在柜子里,时间被定格了,一切滞留在过去的年月。然而文化却是随着时地的差异,自然地演化着。汉代自有汉代的风格,唐代也自有唐代的风貌。一切极其自然,无须惊异。必须着重看待的,倒是文化如何演化的问题。文化的自然演化,实在不是刻意安排所能达至。其至要之处,乃在于文化精神的理解、把握与体悟。对文化精神一无所知或半知半解,同时又要急于宣扬时,往往会好心做坏事,扭曲了雅致的文化却以为创新了文化或纠正了文化。

          诸如古琴不一定非得弹奏《用马来西亚的天气来说爱你》或《rasa sayang》,才显示古琴具备本土化以及可以被接受的条件。再举一例,也有人主张无须学习中国或台湾的标准华语,原因是这本非我们说话的方式。同时,也有人主张不需要学习华语,大家只要学说各自籍贯的语言就可以了。事实是,华语或普通话的出现,是基于团结中华民族,让广土众民的中国,在保存各自族群或者籍贯的语言文化之余,又能够通过一种通行的语言,达到交流、学习和互助友爱的目的。从语言以及文化不断发展的事实言,让语言在开放的环境下丰富其生命力,总比刻意封闭它,最终让它走向灭亡来得更有智慧。最为关键的则是,如果本土文化的主轴更多的是民间或低俗的俗文化传统,那么故意展示俗文化,拒斥雅文化,不让雅文化自然地发挥指导、引导、促进的作用,那么也就可视为文化的自甘堕落了。

          而直须面对的是:何谓本土化?马来化就是所谓的本土化?还是西化便是本土化?若答案竟然为是,那么我们也当思考:为何华社还需要如此众多的乡团组织、文化教育机构?为何我们还需要如此艰苦地去维系华小、国民型中学、独中的存在?因此本土化的说法,必须根据事实和现实来立论,否则便容易沦为空洞的口号,贻人笑柄。事实是,本土化和文化发源地的关系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相辅相成,断无一刀切断的道理。由此可知,学会尊重比急于表现来得迫切许多。

          要之,不管是华人、马来人或印度人,在思考各自文化的本土化问题时,必须立足于自身文化的根源。一方面积极持守自身的文化传统,一方面敞开心胸,超越区域、肤色、时代,不自高自大,也勿于傲慢无礼中闭锁了原来宏阔的心胸。如此心态与世界诸民族、诸文化接触和交流,本土化才不至于变得孤立与狭隘。如果以我国五十七年的历史,企图将数千年发展下来的文化命脉割裂,无疑是舍本逐末,固步自封。

         就本土化的问题叩问,我们也该知道,主张太过必流于标榜,而标榜又实则与私心私欲有关。也就是勿表面看似宣扬本土文化,其实不过是宣扬自己,排他和固陋之余,又恰恰不利于文化的弘扬与进步。至于纯粹个人的怀旧情怀,不应该倒过来动摇文化的根本,此处也就不烦赘言了。


2014年8月8日星期五

不是保守的问题——山长王德龙


        首先可以反思的是:为何一涉及和西方世界不一样的文化、观念和作风问题,我们便必须承认自己保守?接下来的问题是:何谓保守?难道和西方的步伐不一致,我们就不文明,一切不如人了?更为重要的是,为何我们一定要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加拣择地和别人一模一样?如此的观念不理清,不要说天体营是否正当,其余的问题我们也难理出一个明确的头绪,更谈不上价值观。

        尊重别人的文化,理解别人的生活方式,已无需再着重强调。然而,除了尊重和理解,我们是否还应该进一步思考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问题?种植和吸食大麻合法化,这真的是一种开放、文明的生活方式?枪械的泛滥,人命的脆弱和不获保障,难道也是我们可以接受的生存状态?或许,大英博物馆数百年前从各个国家掠夺文物的行为,曾经不小心保护了这一些文物,但是是非判断却不应该就此模糊。偷来的、抢来的也还是偷来的和抢来的,错误依然还是错误,不能混为一谈。

        至于回归自然的问题,也决不能把人类和自然二分化以后来谈论。事实是,人类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会利用工具,猴子、猩猩以及大象也会。人会改造自然,织布鸟、蜜蜂以及蚂蚁也会。改造自然,让自然更适合居住,是万物生存的法则,不徒人类如此。要之,将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谈论人类的归属,最终势必徒劳无功。因为这种思维本身,已经否定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人类虽然改造了自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但是通过不穿衣服的方式,并不能够拯救自然。不穿衣服,但是依旧穷奢极欲,不懂得节制,自然依然会在我们的贪婪中,逐步走上毁灭的道路。思想观念没有纠正,内在不扫尘除垢,外在的不穿衣服,或者离开人群,径自住到森林里去,以为如此便可以回归纯朴,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从衣服的角度审视,人类穿上衣装的历史,也已经超过万年,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穿衣服才是自然的,故意不穿衣服反而不自然。

        中华文化数千年下来,重视的是人的道德和人格的培育,很长一段时间,被目为迂腐、陈旧、毫无新意,并且还被认为数千年下来毫无长进。然而不断的更新就是正确的?是的,我们确实是日新月异了,然而人心呢?人心没有在此日日新中越发完善,反而在物质的迅速更新与诱惑下,走的却是倒退的路,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数千年累积下来的规范,是集体选择所致,实在不应该任性挑战,也不应该为了反叛而反叛。这种偏颇的思维,是一切斗争、战争与祸乱的根源。其实,极为浅显的道理是:如果我们有道德,有涵养,就不会沦为衣冠禽兽,大自然也就可以永续存在。

        最后想说的是:不穿衣服真的不能解决问题。这种行为只会制造更多问题。鸽子还得行礼作揖,翩翩起舞来求得伴侣;打架鱼没有了漂亮的衣服,大概也不容易履行繁衍后代的职责。以此观之,穿衣服究竟有什么问题?我们好不容易出国留学,学的必须是优秀、高雅的文化,落后、愚昧的玩意儿,知道并警惕也就足矣,此处无关保守。


2014年8月5日星期二

文字以及情感——山长王德龙



某中文机构给我寄了封两页的长函,打开来一看,里头除了我的名字是中文以外,其余全是英文。我诧异之余,将这个怪现象转告了我的父亲。令我意外的是,父亲的反应比我更激烈些,他说:把信退回去,再写两行字,表达我们的失望和不满。如果对方只是一般的机构,我们肯定不会有此反应。我国地处南洋,诚如大家所知,这是个东西汇通,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地方,英文、马来文或者其它文化的主流倾向,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然而,中文机构本身高度西化,连自己的文字也不屑应用,这无疑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这么多年来,华人一直担心自己的英文不好,对西方一无所知。但是,却从不担心自己不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语文和文化所知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面向世界是没有错的,中华民族至少三千年前便具备了天下的观念,典籍俱在,不烦详引。然而可以叩问的是:我们以什么面向世界,立足世界?今天中国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绝不会以芭蕾舞、交响乐、油画作为自身的代表,显示自己除了经济以外,还是一个文化、教育、艺术皆平衡发展的泱泱大国。

举个真实的例子:多年前我的同学在爱尔兰念医科,经常有机会到欧洲各国去参加医学的学术会议。有一年回来,彻夜长谈时,他曾经慨叹地说过很后悔中学时期没有更好地学习中文,认识自己的文化。因为这几年在欧洲,医生或学者们看到黄皮肤的他,总爱和他谈论中华文化,尤其儒家和道家思想。但是他往往只能背诵一些课本里面粗浅的常识,不能进一步地和这些医生或学者们畅谈。更让他吃惊的是,这些医生或学者,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往往比他更深刻许多。他说:他们甚至对阴阳、《易经》也有研究。由此可知,世界确实是个大舞台,如果我们不肯定自己,认识自己,站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只能是布景,连发言的权利也没有。

钱穆先生曾经在课堂上说过:吾人为学,如欲汇通中西,实无急切之法。其唯一之法,厥为先读通中国书,再读西方书,始能真了解,真汇通。若从世界趋势言,各大洲已经掀起学习中文的热潮,未来的趋向必定是通过语言文字,进一步学习中华文化。如果我们再不奋起直追,过不了多少年,外国人将反过来教华人中文,以及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我们再不重视此问题,将来必定又将成为一个国际笑话。而其中的重点还包括了:丢弃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只能是一个无情的民族。

实际上随着网际网络的发达,我们已经不再需要担忧自己对世界有多么的无知。此刻我们需要回过头来各自反省,在文化传统的面前,我们究竟是否有所愧疚?家庭可以作此省思,华文小学和中学,以及大专院校亦可作此省思。做得好的,我们进一步加强。做得不好,做得不够的,我们用心规划,庶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将我们的文化传统作为一个重点来学习、思考和发扬。

自己学习自己的文化传统,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怎么会是一件难事?何苦人未出国却自贬为二等或三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