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星期二

孔誕一日學(2017年10月15日)


歲次丁酉八月廿七日(週一)是先師孔子的誕辰,本院提前一天,即10月15日(週日)早上九時至傍晚五時舉辦“孔誕一日學”。

盼诸位暫擱塵勞,緬懷聖賢,净慮沉思,涵養性靈。屆時全程禁語。

基本内容:
(一)誦《論語》
(二)聽雅樂
(三)品清茗
(四)讀書自修
(五)心得分享

随緣樂捐。

報名:王老師(017-390 6756)、黄老師(012-453 3579)。

2017年9月20日星期三

“在家上學”之病——山長王德龍


“在家上學”不能説是悄然興起,極少數家庭悖離正規教育體制的選擇,可謂由來已久。近年隨著謾駡學校,無禮對待教師的行爲蔚爲風潮,“在家上學”的人數有逐漸攀升的跡象。表面上看似對現行教育體制的不滿,追根溯源,不過是極少數家長騁其私智的行爲。社會對此不進行省思,受害的必然是無辜的孩子。這種將孩子作爲實驗品的所謂“新教育”,無疑是將可憐的孩子推向不可挽救的絕路。用活生生的生命來作自私的試驗,父母需要面對的必是終生的遺憾。因此,不可不慎之又慎。
首先,主觀以爲學校和老師皆有毛病,皆不足以教育孩子的觀念本身,就已經説明“在家上學”理論基礎的薄弱,以及思想觀念的偏激與躁動。一支竹竿將所有的學校和老師全部打落水裏,站在岸上沾沾自喜的家長以及推波助瀾者,不惜犧牲孩子的一生,想要展示的不過就是自私的優越感。踐踏孩子的生命,將自己以及別的家庭置於惶恐境地的做法,令人髮指。其次,認爲現行教育體制存在種種問題,從而企圖尋找桃花源的想法,可笑而亦可悲。人生在世,問題不能不有。有理想而不能切實,最終所謂的理想本身也成其爲問題。
最直接的一個疑問便是:主持“在家上學”的家長以及所謂“老師”,難道本身就毫無問題,無論是品格或者學識皆已經臻至完人的階段?否則何以具備如此霸道的嘴臉,罵盡天下的教師?只要如此思維,便可知道“在家上學”的弊病。求全責備最終將引向虛假一途。這些不專業,甚至學無所長的家長和“老師”,必將使孩子錯過最佳的學習階段,最終勞苦而無所成就。這些所謂不受體制學校“污染”的孩子,或許比某些孩子更多一份天真,然而天真與單純並非人生的全部。須知經過人生的種種歷練,仍能保持赤子之心的人,方才是真正的樸實與真純。逃離現實者,必不能擁抱現實。
另一方面,父母實在不應該空想學習愛因斯坦在家“上學”,從而以爲孩子必定能夠擁有愛因斯坦般的成就。須知類似愛因斯坦般的情況,是千萬億人中極少的例子,並非常態。捨常態而弗由,家長需要做好心理準備的是,孩子未來將更多走向愛因斯坦的反面,此其一。部分家長或許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方面,著實用了一番苦心。諸如讓孩子學習某种樂器,讓孩子學習書畫,或者讓孩子學習武術等。然而這一部分的能力,並不能保障孩子成功走入社會,成爲社會有用的棟梁。多方面的能力,豐富而深刻的學養,方才是成人成才的關鍵。而這一切又必須在群體中,漸次達成。純粹這一點,就已經非一般家庭所能承擔,此其二。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有“易子而教”的傳統。所謂的“易子而教”,便是不自己親自教養孩子,交由學校和老師縂其職責。其中的緣由,便是父母親自督導將會造成親子關係的交惡。而就常人言之,一般父母基於慈愛孩子,無能與孩子的脾性做長期的抗爭,“在家上學”的另一個大病,最終便是放縱孩子的種種劣根性。自我、懶散、驕慢、無禮、嬌氣、懦弱、幼稚、虛僞則是普遍的惡習。習氣的根深蒂固,孩子或許需要用上一生去逐一糾正。何苦來哉?
再者,“在家上學”的群體,往往以爲嚴肅、認真、有所要求乃是束縛孩子天性的根本因素,一般都是反其道而行,以爲簡易、輕鬆、歡樂以及笑聲,便可以保障孩子學習的動力以及興趣。實則,規範、規矩的喪失,禮貌、禮儀的缺位,對於莊嚴肅穆的積極意義不能夠充分認識,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社會化,有百弊而無一利。一味的有趣和好玩,往往造就孩子的膚淺,深度的缺失。嚴格的要求,合情合理的責效,必要的懲處,生命方才能在適當的裁剪中,從稚嫩走向成熟,從自我自私走入群體以及具備公心公德。不能不再次強調的是,人乃群體性的生物,必要的整齊劃一,對於個體順利進入社會,成爲大群中的一員,自有其普世的價值。
體制教育上千年的歷史,其中往聖先賢所傾注的心血,國家爲此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不是少數一些人天馬行空、自以爲是的主張和奔走所能夠取代。明乎此,家庭以及孩子必能健康成長,對家國與人群方才有所真貢獻。只要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能夠互相配合,家長能夠給予教師更多的愛護、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長之路,必定能夠在歡聲笑語中,勇敢接受生命的種種磨煉,從而茁壯成長爲一株參天大樹。
衷心 期盼每一個家庭和孩子們,皆能在中庸、中正的道路上,迎接生命的陽光,走出一路的芬芳。

2017年9月12日星期二

莊嚴肅穆之美——山長王德龍

美,與其它事物一樣,自有其豐富和多元的一面。
豪放不羈是一種美,自由自在也是一種美。美只要不引起問題,不造成群體以及整體的困擾,美本來就是人生的渴望與追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明月松閒照,清泉石上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都是美的千古典範。而除了無拘無束可以是一種美以外,規矩、規範、整齊劃一也是諸美之一。儀仗隊以規整爲美,只要稍有瑕疵,不美就會被敏銳地察覺;軍隊或者其它制服團體步操經過主席臺,嚴整與否,除了是嚴謹的紀律美以外,透過如此的展示,美的訊息也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團體的整體素質。也可以這麽說,美也是一種審視。審視一個人,審視一個社會,審視這樣的一個世界,究竟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目前達到了怎麽樣的高度。
也可以這麽說,如果有一種“美”,它體現的是小衆的趣味,並且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衝突以及冷漠,這樣的所謂“美”,便值得人類社會去省思。目前對於暴力、扭曲、病態乃至於變態的追求,在種種理論的包裝、商業推銷的推波助瀾以及衆人盲目的追隨下,正迷惑著世人的耳目。《禮記》〈樂記〉謂:“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對於醜惡的刻意探索,正是人心異化的根源。一種被過度渲染的“醜陋”,已然蠶食著這個世界。《禮記》〈樂記〉還說:“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哀怨的不斷拔高,暴力武力的不斷強調,清和安適卻迅速的疏離,亦説明現代以及過度西化的社會正在面臨的困境和災難。
後現代理論不分青紅皂白的解構,如同病房裏的化療和電療,不僅僅企圖把癌細胞殺滅,連同健康的細胞也一併同歸於盡。看似揪出了罪魁禍首,實則是將真正的好與真實的美一舉殲滅。癌細胞和種種醜惡並沒有因此而減少,美與善卻漸漸走向末路。正因爲如此,唯有對於規範美、莊嚴肅穆美、道德美的重新重視,方才足以抵消百年來以丑爲美的追求,所迅速造成的種種弊端。
課堂上的起立行禮,是一種尊師重道的美;周會上唱國歌校歌和升國旗儀式,是一種愛國、愛校的崇敬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體諒和關愛,是一種樸素的人性美;犯了錯誤,父母和師長願意責備,乃至於懲處也是一種盡心盡責之美;宗教徒跪拜教主和宗教師,乃是一種信仰美,一種謙卑之美;至若彎腰行禮,跪拜父母師長、堂上歷代祖先,乃是一種無我之美,高度修養之美,以及有情有義,重情重義之美。種種的儀式與要求,只要嚴肅認真、細心用心,皆能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下,透過一種嚴謹的形式,讓人有所觸動,有所警醒,有所反思,有所感受,同時也有所升華。
純粹的自由,將會破壞一切的美;規範嚴整,則是警惕人心,喚醒善性,教會人們不要只是往前衝撞,該要停下腳步,回頭望一望,自我檢視,自覺、自律、自愛、自強,而又不忘初心,與人爲善的理性與靈性相結合之大美。過去對於五倫的重視,正是對於這種大美的敏銳覺察和努力貫徹。可惜的是,自我十分強大,日常十分浮誇的現代人生,不一定能夠感受這樣的莊嚴肅穆之美。
基於現代人生只想有趣好玩,不願意切實認真,於是乎,越是想要追求美,卻偏偏離美越是遙遠。 手中握著的那一把細沙,即將流逝,不足以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