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星期六

二零一二年学表


长年活动




二零一二年第一阶段课表(一)


二零一二年第一阶段课表(二)
注:今年的詩詞吟唱班,原定于一月八日開課,已延期至一月十五日開課。


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

“百年辛亥千古文心”~文史講座及革命詩文吟唱會(01.01.2012) 20:00 - 22:00

日期:二零一二年一月一日(日)

時間:晚上八時至十時

主講:山長王德龍、掌學黃智鴻



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講座,入場隨緣捐助。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

《维摩詰經》講座第六堂——菩薩行品第十一

主讲:《彼岸法音》主编法智法师
時間:8.15pm - 10.00pm
日期: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四日(日)


《维摩诘经》经义理精辟,行文灵活;叙事生动,意境开阔,是一部声情并茂,文学与议论相得益彰的绝妙经典。

欢迎关心文教的朋友出席聆听。入场随缘捐助。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中国诗家诗词讲座暨吟唱会 (2011年11月19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至五時

日期:20111119日(星期六)
時间:下午230
地点:巴生敬学书院
主办: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
礼请:世界汉诗协会执行会长——钱明锵诗家主讲《中国传统诗词坛巡礼》
王帅诗家主讲《诗词吟诵》
查询:王老师 017-390 6756 / 黄老师 012-453 3579

入场随缘捐助。




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還須要嚴肅嗎 ?

還須要嚴肅嗎 ——王德龍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须要严肃吗?未来的世界就不须要严肃了?

        如果医生开药方、动手术时不严肃,病人怎么办?如果法官审案、断案时不严肃,人民的基本权利怎么办?如果建筑工人建房子、盖大楼、修桥的时候不严肃,我们怎么办?同样的,如果老师备课、批改作业、对待学生的事务时不严肃,教育怎么办?学生没有办法在他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听讲、做作业,以及用心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的时候,人类的未来怎么办?

        香港名嘴陶杰在讲座会上说:你得想想今天的小孩是用什么方式来沟通的?sms、上网、电邮,各种各样IT科技……”,并认为说教、严肃会让华文教育一代不如一代,师生关系也势必疏离,因为这些IT新人类根本听不进去。说实在的,对一个只爱上网、玩线上游戏的人来说,除非我们可以像游戏中的人物那样无所不能,否则我们企图吸引他们的一切努力必定是徒劳无功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应该做的,不是不断的改变自己,而是从根本上让孩子以及年轻人知道该如何面对物质的诱惑。成人再变,会比这些科技还快吗?不断的改变本身本已经不符合生命的成长规律。《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佛教也强调戒定慧三学,不严肃该如何修学与修行?

         陶先生的演讲我没有到现场聆听,具体的情况也不了解,只是就报章所记录的,结合目前我国的情况,有了一点感想。从陶先生的这一番话引伸出去,我们还可以进行思考的首先是:严肃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将严肃理解成板着脸、只会骂人、笑也不会笑、吹毛求疵的话,那么我们的中文水平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也就太肤浅了。严肃简单来说就是认真。如果往内里去挖掘,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严肃就是过去的别名。因为认真,我们负责、尽责。因为,我们知道该如何对待父母、长辈、朋友;因为,我们知道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早上称呼他一声,过后便什么事情都不管。寺庙或者图书馆里贴上一张肃静的字条,不是为了压抑人性,而是提醒大家身边还有其他人,我们不能够想怎么样便怎么样,必须目中有人,知道尊敬其他人。这么说来,所谓的民主同样也离不开严肃

        因此,严肃和趣味并不是对立的观念。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玩的时候玩。试想想,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到他成年的时候,他还分不清楚这种基本观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是彻底失败了吗?我的学生毕业出来工作以后,他说他的同事每一天在公司里头只会上面子书、玩线上游戏,只要哪一天他的同事能够投入工作三个小时,他的压力就比较小一点了。听了以后,我深深的为我们片面强调趣味,排斥严肃而担忧。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大家都忘记了严肃的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时候,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玩和闹,因此家长很沉重;同样的,学校老师面对教学以及课堂纪律的时候也会很沉重。而必然的逻辑发展是:当大部分的年轻人没有办法在应该严肃的时候严肃,国家和世界的未来也就很沉重了。



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

古典文学营(2011年12月24日至26日)



宗旨       :凝聚古典文学爱好者,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意蕴。
日期        20111224日(六)至26日(一)
时间        :24日早上九时三十分至十时报到;十时开始
              26日傍晚六时晚餐后结束
营费        :成人 RM350 / 学生 RM280
联系电话    :王德龙老师(017-390 6756)、黄智鸿老师(012-453 3579
地点        :敬学书院
             1B, Tkt 2, Jalan Raya Timur/KS1, 41000 Klang, Selangor.

主要课程:                                                  
(一)何乃健老师 ~ 稻花香里说丰年                                
(二)苏清强老师 ~ 陶渊明诗中的人生感悟                          
(三)陈健诚老师 ~ 书法名帖的文学美                      
(四)杜忠全老师 ~ 敦煌文学:从流沙余韵倾听盛唐
(五)王德龙老师 ~ 杜甫:愉悦与哀伤的雨                            
(六)王德龙老师、黄智鸿老师 ~ 诗中胡乐——琵琶、胡笳、二胡 
(七)黄智鸿老师 ~ 柳宗元的山水气质
(八)黄智鸿老师 ~ 东坡境界中的水                                                            

过程穿插雅乐聆赏、品茗交流、影片观赏、户外参观。

敬请提前报名,以便协调安排。


欢迎下载报名表格,填妥后,请连同营费及一张照片寄到书院,谢谢。








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再谈文化传承

再谈文化传承

王德龙·敬学书院山长


            或许,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读书、求知识、学文化为的是什么?如果答案除了谋取一份职业,赚钱和过好的生活以外,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以及意义,那么我们才有往下继续谈下去的必要。
      
      但凡提倡创新与创意,总是会与中华文化扼杀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意思维联系起来谈论。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似乎早已经习以为常,除了不疑有他以外,可能赞同此论调的也不在少数。然而,中华文化真的是造成我们不够创新与创意的元凶吗?如果我们愿意私下在心里如此反躬自问,那么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中华文化果真的是抑制人们的创造能力,那么我该如何看待影响世界极其深远的四大发明?历朝历代那些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文人、书法家、画家、医生等伟大人物又该如何定位?另外,我是不是不须要学中华文化了?
      
      远的暂且不去说他,先说离我们比较近的。天花曾经是人们闻之色变的疫病,据资料显示,十七世纪时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就高达四千万人。而发明天花疫苗,解救世界亿万人口的,正是接受了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华民族。明朝末年的种痘法已经相当成熟,1688年清朝初年,俄国曾派遣医生到中国专门学习如何种痘,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蒙塔古的夫人也学会了这种接种疫苗的方式。此后,种痘法便迅速地在欧洲、中东与美洲流传开来,并且救人无数。诸如此类具有世界意义的贡献,我们若仔细翻查史书、典籍,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依此,我们凭什么说中华文化扼杀人们的创新与创意能力?须要强调说明的是: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与创意思维,两者的基础是道德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鄙弃一切徒有经济价值,损人而利己的所谓创造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端详我们自己的文化。韩国以及日本的成就,举世瞩目。大陆以外的香港以及台湾当然也可以纳入考察的范围。他们何曾因为中华文化的因素而始终没落,寂寂无名?当我们诧异于日本人在大海啸以后的镇定、彬彬有礼、高度自律的时候;当我们深深地赞叹韩国人和日本人待人接物的礼貌时,我们本应该回过头来思考中华文化原來对社会、对其他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以及意义是多么大。当我们无法跳脱功利思维的僵化思考模式,我们必然无法看到自身文化的优点。当我们只会去片面地审视我们文化中的缺点与问题时,我们刻意地贬低自己其实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华文教育的角度去考虑中华文化的问题:如果中华文化真的一无是处,我们还有坚持华文教育的必要吗?我们坚持华文教育,显然不是纯粹为了传承民族的文字和语言,透过文字和语言的高度掌握,我们真正想保护和坚守住的是我们的文化。别人用极其残酷的方式来殖民我们,剥夺我们的文化、生命、财富,我们却毫无节制地赞赏他们的一切,贬损自己伟大的思想与精神、文明与文化,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要之,文化如果是民族的根本,如果我们真的爱护我们的文化,而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天职,那么目前应该做的是摒弃功利思维模式的窠臼,以及停止过多、过激和过急的议论。接着下来的当务之急,当然是沉着、冷静、慎重与认真地学习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一知半解,缺乏承前的精神与目标,启后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们在文化复兴之路上已经艰苦备尝,如果我们仍自己践踏自己,那么,中华文化依旧疲弱的局面,他人依然无法打从心里敬重我们的现象,必将无可避免。

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學習華文是責任也是樂趣

王德龍‧學習華文是責任也是樂趣


中文與文化的學習,原來就是既責任也極富樂趣的。世間學問的學習與傳承,總脫離不了這個規律。

考不考華文科,如果不提上台面來談論,或許並不是甚麼大的問題。然而,一旦這個問題成為全國新聞,並且是備受關注的課題,那麼思考的角度就得相應地改變,如何全面而中庸地考量與回應,已經必不可免。如今的時代,似乎已經變成一個害怕責任,不談義務的時代。凡是涉及這一方面的內容,總會與壓力、無趣、辛苦等消極名詞扯上關係。迴避了義務與責任,滿腦子只有一個“我”而沒有他人的時候,所有的事情將無法從一個圓融的角度來進行思考與判斷。

至於樂趣,它是人類繼續活下去的動力之一。然而,樂趣是需要自己去發掘的。科學家做實驗的過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很枯燥和乏味的,但是對許多嚮往科學的人而言,他們卻樂在其中;維護中華文化,愛護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對一些人來說,或許它太沉重了,然而對許許多多以此為畢生志向的先賢而言,他們不僅僅苦中作樂,他們還將之轉化為安身立命之道。

事實上,當人們只是抱著玩的心態去面對生命的時候,人們最終會發現世界上是沒有甚麼東西可以長久地玩下去的。尤其是抱著功利的目的去玩,很快的大家就會發現,生命再也談不上意義與價值。因此考多少科優等,拿多少的分數,以及可以不可以申請到獎學金等考量,只是生物層面的問題,這一切和人生,和成功的、偉大的人生沒有必然的關係。因此,義務與責任以及樂趣的課題,必須統一起來思考,缺一不可。通過責任而生樂趣,或是經由樂趣而生責任,除了起先存在著一個先後的問題,最終兩者必融合在一起。條分縷析而不見全體,錙銖必較而無法全盤考量,並非中華文化的要義。

關於年輕人不報考中文的課題,從上述的角度言之,我贊同如果家長以及孩子暫時無法理解大家的苦心,以及整個華文教育所面臨的困境,轉校是一個最好的折衷辦法。我的朋友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人選擇到北傳佛寺裡去修學,但是他要求不茹素和不讀佛經,寺方不允許,這個人理直氣壯說:“這是我的權利。”往下思考,我們便會發現,一切以權利為出發點的時候,學校和老師最終將喪失管教和培育孩子的能力。當然,就此事而言,如果必須純粹從一個無情的角度來談權利,那麼家長和學生固然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學校當然也有堅持的權利。至於法律,當法律本身不夠完善或者公正的時候,說法律沒有規定不可以不考等等的話,其實只不過是借用不完善的體制來滿足私慾,這除了只能是暴力的行為以外,已無關正義。

但是,我更願意看到的結果是:大家都可以很負責任並且很有樂趣地去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往下當然還有很多問題值得商討,但是那是另一個問題,此處不混為一談。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王德龍)


對待文化的態度

王德龍‧對待文化的態度

今日我國華人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大概有三種:一是用心愛護,二是過度譴責,三是毫無所謂。對於愛護自己文化的同胞,中華文化的千瘡百孔,岌岌可危,已經不需要再贅言。當務之急,反倒是該如何展開推廣與提昇的工作。然而,對於那一些總是批判或者不將之視為己任的同胞,“贅言”還是無可避免的。

華人不愛自己的文化,原因很多。從根本處談起,自然必須涉及清末的積弱,西方列強無情的掠奪與壓迫。還有的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對傳統文化過於激烈的批判,以及震驚世界,並且遺禍至今的10年文化大革命。這一百多年來的內憂外患,使得民族文化和許多稀有動植物一樣,面臨瀕危的窘境。中國的崛起,固然使我國民眾對自身的語言文字刮目相看,但是,這卻不一定說明我們的文化從此便得以抬頭,大家已經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著信心。如果中國的崛起僅僅讓大多數的民眾看到華語華文的“現實價值”,那麼文化的未來依然罹患絕症,命垂一線,不能就此離開加護病房,從而轉到普通病房。

另外,我們在面對許多病態的社會現象時,輕易地將之歸罪於我們的文化,這也是導致民族文化認同危機的關鍵因素之一。日常生活中隨意批評自己文化的現象十分普遍,諸如大量黑心食品的湧現,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中華文化的缺陷導致的。近日讀報,甚至有文章劈頭便寫“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隨地吐痰的陋習”,觸目驚心之餘,不免感慨萬千。諸如此類的肆意批判,其實是這一百多年來形成的集體無意識行為。似乎只要是華人的問題、缺點,必然是我們的文化惹的禍。當然,正如有識者所認知的那樣,這一切實在是莫須有的罪名。反過來,所謂的中華文化,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正是為了對治人類以及社會問題而提出的。許多現代社會的病態,是我們無情無義地拋棄我們自己的文化後才產生的。例如當我們認為孝順也是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時候,老年人被遺忘、遺棄或者隨意安置在老人院內等社會現象,自然會日益嚴重。如果我們反過來說這是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的弊端,那麼邏輯混淆也就嚴重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21世紀的今天,如果我們仍愛護自身文化,在我們基本認識和瞭解中華文化之前,任何偏頗的、錯誤的評價,理應在日常言行中加意約束。否則我們看似無關緊要的態度,反而是導致中華文化病入膏肓的主要因素。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王德龍‧敬學書院山長)


可怕的文化無力感

                                                     可怕的文化無力感 
                                                 王德龍.敬學書院山長

     在一个物质欲望不断被强调的时代,在一个商业文明不断被强化的年代,文化、教育以及艺术的致命伤,是无所不在和片面被重视的商业思维。因为不自觉的商业思维模式,我们办任何课程、讲座和活动的时候,往往考量的是有多少人的问题,而不是活动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因为我们总认为我们是服务生,教育的对象是顾客,因此我们不选择教导、引导乃至于“责备”,而是一味的自责与迎合;因为我们忘了文化的超越性与指导性的特点,因此我们靠向庸俗,并觉得庸俗的市场是庞大的,从而忽略了文化、教育与艺术本身扮演着提升民众素养的责任。

      要力挽狂澜固然是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身心的疲累是可以理解和宽容的。但是,如果在文化、教育以及艺术的领域内,我们不自觉的一味抱持着负面的想法和态度,总是觉得现在的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被教导,并自愿不断的降低该有的标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父母、老师和长辈的角色?往下想去,我们便会发现,连带学校也不需要再建设了,我们只要陪着大家一起玩、一起闹也就够了。那么,何谓成长?何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呢?这种文化、教育和艺术的无力感该如何转化?时时刻刻提起正念,时时刻刻不忘原则,并时时刻刻的互相提醒、协助和团结是其中重要的推动力。做我们该做的,坚持我们该坚持的,根往下扎下去了以后,便有开花结果的一天。都说是百年树人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是很短的时间,超越它并忘记功利的持守它,我们这一代人过去了,必然会有新的一代往下承续。何必急着马上就要见到非凡的成果?百年后如果文化、教育、艺术确实开出了繁茂的花朵和果实,过去和现在的努力将被历史牢牢的记着。

      我的母校巴生中华独中很快便要庆祝百年校庆了,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一段坎坷的校史。如果当时的董家教以及广大的华社,抱持的不是再艰难也要坚持下去的信念,那么最后两名学生的惨痛经历,便会随着中华的关门而写进沧桑的华教史。如今的百年校庆,是董家教以及华社的坚持和爱护造就的啊。从中华的校史往外投射,在面对任何文化、教育和艺术的问题时,我们除了记得时势造英雄,更应该记得英雄同样也造时势。在这一块不容易生存的国土,但愿我们都是一流的英雄人物。



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到書院路綫圖


地址:26, Jalan Raya Timur, Kawasan 1, 41000 Klang, Selangor.

若搭电动火车 ,请选搭终站到巴生港口的,然后在巴生(KLANG)站下车,越过马路,向左走,就在新店屋三楼
若搭電動火車(KTM),請選搭終站到巴生港口PELABUHAN KLANG)的,在巴生KLANG)站下車,越過馬路,向左走兩百米左右,將看見如下: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彈談海南,唱倡瓊謠 (2011年10月23日)



跟隨一位籍貫海南文昌的阿姨,聽一聽漸行漸遠的鄉音。

主講人:MAI
*
資深戲曲文化工作者

日期:20111023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三時三十分至五時三十分
入場費:隨緣贊助
注:籍貫海南的朋友將獲贈海南民謠光盤。

聯絡者:王德龍老師017-3906756
         
黃智鴻老師012-4533579


謝謝‘麥’英分享當天錄下的片段,錯過當天節目的朋友歡迎觀此錄影。







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

林連玉先生八十嵗壽宴致詞

林連玉先生是大馬華族族魂。林先生的致詞鏗鏘有力,‘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真的做到了。我們得記得林先生的叮囑‘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它的價值跟我們的生命相同比重’。


2011年10月8日星期六

新亞書院歷史(創辦人:錢穆先生)


錢穆先生,字賓四,一位國學大師。1949年到香港創辦新亞述元。錢先生:“錢穆先生: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忽視歷史的社會也是沒前途的社會。”













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

【禮記·大學】


孔誕一日學,大家誦了這一篇,【禮記·大學】的第一及第二節。這篇是古代讀書人約十五嵗必讀的。

                                                          【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多多學習的目的,在於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在於使人自新,在於使人處於最美善的道德境界。知道所當處的道德境界而後有確定的志向,志向確定而後能心靜不躁,心靜不躁而後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而後能慮事周詳,慮事周詳而後能達到最美善的境界。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後次序,就接近學習的目的地了。

【小結】此節論大學的目的以及達到目的的先後之次。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囯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古時候想把彰明内心美善本性推廣到天下的人,先治理自己的國家;要治理自己的國家,先整頓自己的家族;要整頓自己的家族,先修養自身;要修養自身,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使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先招致自己的良知;招致良知在於格除物欲,物欲格除而後良知到來,良知到來而後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後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後才能修養好自身,自身修養好而後家族纔能整頓好,家族整頓好而後纔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而後天下太平。從天子直到平民,統一地都是要把修養自身作爲根本。根本亂了而要把末端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該用力深厚的用力薄,而該用力薄的卻用力厚,〔要想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這就叫做知道根本,這就叫做良知的到來。

【小結】此節論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以修身為本,強調本亂而欲末治,是不可能的。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六程:止、定、靜、安、慮、得
八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1年10月4日星期二

中国民族声乐概论与欣赏(2011年11月6日至7日)



导师:杜忠全硕士(我国著名散文家、佛教学者、马大中文系博士生)

内容简介:本课程将结合历史发展源流,概略介绍中华民族民间歌曲的各种类型,以便学员对中国民歌的内容具备基础性的认识。课程的进行将采取理论讲授与音乐欣赏结合的模式。


课程内容包括:号子、山歌、小调、少数民族民歌、学堂乐歌、艺术歌曲、抗日歌曲、革命歌曲、抒情歌曲、上海时期歌曲等。

日期:2011116日(星期日)至7日(星期一)
学费:成人二百元整 / 在籍学生一百二十元整
课时:共六堂,每堂一小时三十分

      星期日 ~ 2.00pm - 3.30pm
                         ~ 4.00pm - 5.30pm
                         ~ 7.30pm - 9.00pm
            星期一 ~ 10.00am - 11.30am
                         ~ 1.30pm - 3.00pm
                         ~ 3.30pm - 5.00pm


地址:1B ,Tkt 2 ,Jalan Raya Timur / KS1 ,41000 Klang,Selangor.


垂询电话:王德龙老师017-3906756
         黄智鸿老师012-4533579


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孔诞一日学心得

孔诞一日学心得
邱旖旎

参与了书院的孔诞一日学,真是个难得的体验。

原本计划这周末是回家乡的日子,当初知道有这项活动时就打算只参与半天。但后来想想这项活动的性质是让我们可以有个空间好好地专注自学,收摄身心、自我沉淀,若当天是个赶路的状态,可想像那投入感会是减半的。因此干脆改变了计划,对自己好一点,全心全意投入在一日学里。

一天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我的心情告诉了我,我的选择是没错的。

我喜欢与人群在一起,更享受有独处的时刻。孔诞一日学这一天正是让我在人群中享有独处的意境。禁语暂时让我们断绝了与人的互动,时刻提醒自己守护好自己的感官,觉察着自己的起心动念。心不往外攀,专注投入在每一个当下,这真是让我们体会生命存在的美好。所以,在这过程里,我是感恩欢喜的。

在社会里工作,匆忙的脚步真的有必要让自己停一停,歇一歇。不管你在哪个领域里,让自己有思绪上的沉淀,整理后重新出发这过程是很重要的。更何况是我们从事教育的,这是份良心工作,千万不能让忙碌的生活导致自己迷失了方向,因为一代又一代的生命需要我们作为导航。

我不怕身累,却最怕心累。一旦心累了,没有了动力,犹如行尸走肉般,失去了让生命亮丽的灵魂,对我来说是个可悲的现象。这样的一日学来得正是时候,我仿佛在这时段里充了电。
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古圣贤所遗留在这人世间的智慧。在孔子诞辰日这特别的日子里,更是应该让我们提起意念,努力朝向实践先贤们的循循善诱。

缅怀圣贤是不可遗失的传统美德。当大家忆念起伟大的精神人物,铭记着他们给于我们的教诲,这不但是让我们生命里有所指引,更是让我们淡化内心的傲慢,培养一颗谦卑恭敬的心。这点在现今的网络时代里更是有必要强调。人们活在荧幕前的虚拟世界里,养成只以自我为中心的狭窄心态,忽略了人与人之间该建立的关系,这被扭曲的社会形态就连与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有遥远的距离感,更何况是早已离开这人间上千年的圣贤。这是我们科技化新生代在精神层面上的匮乏,有待我们继续努力将谦卑恭敬的种子播下、灌溉。

祭拜与缅怀圣贤的庆典别让它落入一种形式化中,这只会失去缅怀的意义,成了个没有生命力的仪式。在这特别的一天里正是我们学友们共聚一堂,大家怀着颗感恩喜悦的心忆念圣贤的教诲,立志走上一条他们曾经走过的路。而这感恩的氛围是从心而所生的,是每个与会者共同去营造的,这才是真正发挥了祭拜与缅怀的精神。

昨晚阅读到远在美国的朋友寄来的文章,这是他出席了美国911事件十周年追悼会后而有的一些感想。他提及追悼会的大草坪上竖立着2996支星条旗,代表着2996位罹难者。这近三千面旗子在风中摇曳,若怀着追思的心情,肯定是悲壮的。但来参与的竟然少数是罹难者的亲友,反而是许多游客,而多数人竟把旗阵当作壮观景点来看待,一家大小在草地上铺上席子野餐,孩子们则在棋子间嬉闹奔跑,还有新婚夫妇在旗阵中拍照……

我阅读后顿时有所感慨,出席者人是来了,但却没把庄重这场合的态度也给带来,这是对亡者的不敬。我们当然不希望存活者还活在那阴影中,但哀而不伤的生命态度,以及反思这些宝贵生命的消失所带来的领悟是很重要的。我们人类具有思考的能力,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善用这殊胜的能力去思索生命。

这一天的心得,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感恩自己活到这把年纪还有机会与动力继续学习。如今接触到中华文化里浩瀚的智慧,就像是发现了另一片花园。我会用心观赏里头的每一朵花,每一株草;虚心向里头的每一个生命,每一个景象学习。我是那么地幸运,可以享受这片花园的美好。但,我同时也意识到我更要成为这花园的守护者,尽一份责任照料及播种更多的种子。


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品读东坡——苏轼诗文欣赏


授学:掌学 • 黄智鸿老师 ( 0 1 2 – 4 5 3 3 5 7 9 )
课数:十堂
学费:RM280 / 学生 RM180

您知道“东坡肉”是怎样一回事吗?您又是否知道“东坡羹”这一道养生素菜?文化离不开衣、食、住、行,然而生活不单止于柴、米、油、盐,三餐温饱之余,性情如何陶冶?心神何处栖息?您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如何协调?古人的智慧人生,我们知多少?
九百多年前的文化巨人——苏东坡又是如何在忧与困中寻开一出路?您想参考他的生活方式和吸取他的人生经验吗?

若您对这位“浑涵光茫,雄视百代”的风趣人物充满期待,想一睹他的精神面貌,感受他的人格魅力,那么,欢迎您乘搭我们的这趟“文字列车”,一同穿越时空,走进东坡世界,探讨人性,聆听文心。一切胜境将从东坡故乡四川眉山开始……

十 堂 五 讲
第一讲:闲与苦 
第二讲:忧与乐
第三讲:学与悟 
第四讲:一与多
第五讲:思与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