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

《从传世文物看中华文化》(14.09.2012)




为了庆祝中国南京大学一百一十周年校庆,以及团结我国南京大学校友,敬学书院与南京大学校友会将联办讲座会,讲座会题目是《从传世文物看中华文化》。

主讲人   :本院山长王德龙(中国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
                本院掌学黄智鸿(中国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日期      2012914日(五)
时间      :晚上八時十五分
垂询电话:王老师( 0 1 7 – 3 9 0 6 7 5 6  
               
黄老师( 0 1 2 – 4 5 3 3 5 7 9

欢迎南京大学校友及社会大众出席听讲,入场随缘赞助。

2012年9月10日星期一

华学之父饶宗颐 学贯中西学艺双馨


(转载自南洋商报副刊新视野 27-08-2012



被西方汉学界尊称为欧洲汉学之父的近百岁国学泰斗饶宗颐教授提出,有关中华文化的研究和专学向来被定名为国学汉学似乎都不太贴切———不同的国家均有本身的国学,汉学一词又容易与儒家重考证学混淆,因此应当为国学汉学正名为华学

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人称饶公的饶宗颐教授,作为治学近八十载,讲学于四大洲,精通于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金石学,书画,音乐史,佛学梵文,道教史,儒学,古文论,潮州学等等门类的重量级学者,堪称当今硕果仅存的华学之父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饶宗颐学贯中西,学艺双馨;国学大师季羡林则说道近年来国内(中国)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今年初,素有天下第一社美称的西泠印社,在庆贺新任社长饶宗颐荣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以及饶学研究基金成立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八周年庆的贺信中指出:饶宗颐先生八十余年治学游艺的历程,熔铸古今、融贯中间的气度,会通中外、超迈前人的成就,体现了中华传统学术文化在当代可能达到的最高点,是学术界、文化界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由此而生的饶学,也已成为当代学术界引人注目的专门之学

是的,初中缀学,一生孜孜不倦终而自学成家、人称饶公的享誉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是当今学术、文化、艺术、教育等跨领域的奇迹,是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默默耕耘苦修学者
今年97嵩寿的饶宗颐佳讯频传,先后获颁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又获聘为横跨百年历史的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不久前,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与学术馆之友举行隆重的盛大庆典,广邀各界人士出席,并同贺饶学研究基金的正式成立,笔者有幸获邀共同见证了这场大中华区域,学术艺文界近年来难得一遇的盛典。

饶公,从一位默默耕耘的苦修学者,到一位受国家领导人重视,政经文教艺术界拥戴的殿堂级国学大师,尽管如此却不减数十年来宽厚和蔼的待人处事之道。

4月下旬的正午,已届松龄鹤寿的饶公精神抖擞,在两位女儿清漪,清芬以及女婿港大饶宗颐学术馆艺术部主任邓伟雄博士的陪同下依约赴会,在港岛跑马地住处附近的饭店中菜馆午宴与笔者及友人共晋午餐,与会者尚有身兼饶宗颐学术馆馆长的港大副校长李焯芬教授以及夫人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李美贤等。

中华国粹绝学古琴
眼前学艺双全的华学大师,与窗外温熙而不刺眼的阳光一样,慧光暖和,隐隐间仿佛送来阵阵和畅的蕙风。由于笔者在十余年前购藏一套高清版的近现代古琴家光碟专辑,封面题字均出于署名选堂别号的饶公手笔,因此话题便由中华国粹绝学古琴展开……聊起古琴,饶公侃侃而谈;古琴古称,又称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20世纪初始被定名为古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琴就成为知识分子的必修课,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相依为命,孔夫子,诸葛亮,苏东坡俱以弹奏古琴著称,并以操琴表情操,是一种远远超乎于音乐范畴的抒情和表述方式。

饶公透露,自己平生最喜欢的琴曲是《潇湘水云》,此曲乃南宋郭沔所作。宋末元军犯浙,郭沔迁居湖南衡山,泛舟于潇,湘两江交汇之处,遥望九嶷山,被潇湘云雾所笼罩,一时激起他对南宋朝廷腐败的愤慨以及自身的感伤,遂作此琴曲以寄悲愤。可知自古文人有识之士均以各自的浩然正气表达一腔热血的爱国之情。

《鸥鹭忘机》也不错!突然语锋一转,饶公自嘲:从前和琴友聚在一起弹这首曲子,由于记不住,结果弹着弹着,本来是鸥鹭忘机,结果变成了鸥鹭忘记!
呵哈哈……饶公幽了大家一默,赤子之心真情流露。

好的音乐让人感动
得悉笔者来自马来西亚,饶公忆起了数十年来与南洋的因缘往事。饶公在13年前曾为我国一代高僧伯圆长老于国家美术馆举行的书画大展与画集封面题字,对于伯老与他共同认识的故人———曾经一起在香港中文大学里共事的琴友,我国著名古琴古筝乐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馆长陈蕾士教授,尤其印象深刻。

好的音乐可以让人感动,饶公追述道:马来西亚的陈蕾士先生本来是弹古筝的,但是他的古琴却弹得很好;他的指法和弹拨很不一样,很有劲,很好听!饶公记忆犹新,说着双手也示范起弹琴的神态,一旁的女婿邓伟雄博士说,饶公现在较少弹琴了,现在多数弹的是心中的无弦琴。

做学问硬道理
事实上饶公在1950年代曾受新加坡国立大学之聘出任首届中文系系主任,因此算起来目前尚有不少东南亚的学者教授均为饶公的徒子徒孙
回想起一个甲子前的往事,饶公抱着自己最心爱的古琴万壑松相伴前往走马上任,而这把万壑松琴被鉴定为五代(公元907~960年间)所制,史载曾为南宋词人周密所藏;数年后离任之际,饶公便写下一首以词牌《水调歌头》填写的词给博士班的门生,取名《将去星洲留别龚道运诸子》,说到这里饶公一时兴起,和笔者要来纸笔即席题写道:百年只一霎,珍重在须臾。至人用两致一,寸寸即工夫。尝踏重关万里,又绕离亭千树,飞隼击平芜。苍山渺无际,平地总长途。古今事,争旦夕,费蹉跎。藏天下于天下,莫笑愚公愚。定久便知慧出,霜重自然冰至,辛苦待舂锄。栏外春如旧,一任子规呼。

饶公特别解说至人用两致一,寸寸即工夫,指的正是自己对辨证法的思想精华,也是对门生的叮咛。对于藏天下于天下,莫笑愚公愚一句,饶公仿佛尤其得意,一再吟诵,可知此句透露了做学问的硬道理。

时代的绝响
饶公名震学界的其中一大原因正在于其所提出的五重论证法,饶公入室弟子,港大饶宗颐学术馆学术主任郑炜明博士就指出,王国维(清末民初国学大师,清华大学教授)推崇以传世文献结合出土文物的二重研究法研究上古史,饶公则采取更仔细的研究方法,认为出土文物应分为具有铭文如甲骨文,钟鼎文,简帛文等,以及不具铭文如礼器等两方面来探讨,而成为其早期所提倡的三重论证法,而后于2003年其80余高龄时再进一步补充,正式提出五重辨证法,在之前所提出的三重辨证以外,再加上民族种族学资料,以及同一时期的域外资料等两项,以此互相参考对照比较,其中或会发现重要联系。

百科全书式大学者
饶公常说,上古人类文化交流的频密程度,远超我们的想像!郑炜明感叹:五重论证法乃饶公所创,亦为饶公所能用,因为要将五种论证法同时全部采用,试问当今又有几位学者能如此具备这各个领域的学问与条件?尤其是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要栽培出像饶公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我是悲观的。

临别之际,才觉时间如白驹之过隙。深感当今国学界,因为饶宗颐教授的学养与影响力,而让中国国学的重镇南移,这在千百年来重北轻南的学界,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对照于季羡林大师的感慨,更犹如临济棒,赵州茶———“近年来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真正的大师就是饶宗颐;季老肺腑之语言犹在耳……

下一代不需要饶公?
笔者不禁轻声问说:下一代如何再能出一位饶公?

与饶公最亲近的女儿饶清芬自嘲:下一代不需要饶公了!语毕引来哄堂,四座一片笑声。饶学馆馆长李焯芬教授接话道: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制度决定了我们很难再出一位如饶公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自学成才大师,现在整个的教育方针都全心专注在专才的教育,而不是通才全才的栽培;再说,饶公是自觉自学的大学者,这就更不容易了。

离席时,饶公笃实有劲的双手紧紧地握住笔者和友人的手,世纪老人忠于学问诚以待人的赤子心怀,无声更胜有声。仿佛是国学界里的陶渊明,又将归隐桃源学林。

很多学界人士认为,饶公恐怕是这个时代的绝响;笔者并不悲观。相信以愚公之愚求索问学者,必能在倾听饶公等身巨著的尽述中,参悟其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一曲《神人畅》,接受心领神会的指点,从而再续华学的伯牙弦。

专访: 本报特约刘庆伦 (著名当代艺术家) 特别鸣谢 : 《亚洲周刊》、香港大 学饶宗颐学术馆、李焯 芬院士, 郑炜明博士, 孙立川博士, 邓伟雄博 士、黎家骏 

《旋缘会友》歌唱聚会(每逢周五)19:15 - 20:15


欢迎各位小朋友、大朋友以及老朋友一起来轻松歌唱

时间:每逢星期五晚上(7:15pm- 8:15pm 
地点:敬学书院
收费:随喜赞助
详情请联络:邱旖旎老师(012-9020471),姚凤玮老师(016-396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