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錢穆先生”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錢穆先生”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7年2月14日星期二

中華文化十二講(2017年2月26日開課)


導師:黃智鴻老師
課本:錢穆先生《中華文化十二講》
開課:二月二十六日(逢週日,共十二堂)
時間:下午三時至五時
學費:成人 RM280 / 學生 RM180
報讀:王老師( 017–3906756)、黃老師(012–4533579
歡迎瀏覽臉書活動頁

2016年5月21日星期六

《六祖坛经》大义



钱穆

在后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两大伟人,对中国文化有其极大之影响,一为唐代禅宗六祖慧能,一为南宋儒家朱熹。六祖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卒于玄宗先天二年,当西历之七世纪到八世纪之初,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朱子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当西历之十二世纪,到今也已七百八十多年。慧能实际上可说是唐代禅宗的开山祖师,朱子则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一儒一释开出此下中国学术思想种种门路,亦可谓此下中国学术思想莫不由此两人导源。言其同,则慧能是广东人,朱子生卒皆在福建,可说是福建人,两人皆崛起于南方,此乃中国文化由北向南之大显例。言其异,慧能不识字,而朱子博极群书,又恰成一两极端之对比。

学术思想有两大趋向互相循环,一曰积,一日消。孟子曰:“所存者神,所过者化。”存是积,化是消。学术思想之前进,往往由积存到消化,再由消化到积存。正犹人之饮食,一积一消,始能营养身躯。同样,思想积久,要经过消化工作,才能使之融会贯通。观察思想史的过程,便是一积一消之循环。六祖能消能化,朱子能积能存。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融合,如乳投水,经慧能大消化之后,接着朱子能大积存,这二者对后世学术思想的贡献,也是相辅相成的。

自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已历四百多年,在此四百多年中,求法翻经,派别纷歧。积存多了,须有如慧能其人者出来完成一番极大的消的工作。他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截了当的当下直指。这一号召令人见性成佛,把过去学佛人对于文字书本那一重担子全部放下。如此的简易方法,使此下全体佛教徒,几乎全向禅宗一门,整个社会几乎全接受了禅宗的思想方法,和求学路径,把过去吃得太多太腻的全消化了。也可说,从慧能以下,乃能将外来佛教融入于中国文化中而正式成为中国的佛教。也可说,慧能以前,四百多年间的佛教,犯了“实”病,经慧能把它根治了。

到了宋代,新儒学兴起,诸大儒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诸人,他们都曾参究佛学,其实他们所参究的,也只以禅宗为主。他们所讲,虽已是一套新儒学,确乎与禅宗不同。但平心而论,他们也似当时的禅宗,同样犯了一个虚病,似乎肚子吃不饱,要待朱子出来大大进补一番。此后陆、王在消的一面,明末顾、王诸大儒,在积的一面。而大体说来,朱子以下的中国学术界,七八百年间,主要是偏在积。

佛教有三宝,一是佛,一是法,一是僧。佛是说法者,法是佛所说,但没有了僧,则佛也没了,法也没了。佛学起于印度,而后来中断了,正因为他们没有了僧,便亦没有了佛所说之法。在中国则高僧大德,代代有之,绵延不绝,我们一读历代高僧传可得其证,因此佛学终于成为中国文化体系中之一大支。而慧能之贡献,主要亦在能提高僧众地位,扩大僧众数量,使佛门三宝,真能鼎足并峙,无所轩轾。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当前的社会,似乎在传统方面,已是荡焉无存,又犯了虚病。即对大家内心爱重的西方文化,亦多是囫囵吞枣,乱学一阵子,似乎又犯了一种杂病,其实质仍还是虚病。试问高唱西化的人,哪几人肯埋首翻译,把西方学术思想,像慧能以前那些高僧们般的努力,既无积,自也不能消。如一人长久营养不良,虚病愈来愈重。此时我们要复兴中国文化,便该学朱子,把旧有的好好地积存。要接受西方文化便该学慧能,把西方的能消化融解进中国来。最少亦要能积能存。把西方的移地积存到中国社会来,自能有人出来做消化工作。到底则还需要有如慧能其人,他能在中国文化中消化佛学,自有慧能而佛学始在中国社会普遍流传而发出异样的光彩。

讲佛学,应分义解、修行两大部门。其实其他学术思想,都该并重此两部门。如特别着重在义解方面而不重修行,便像近世中国高呼西化,新文化运动气焰方盛之时,一面说要全部西化,一面却又要打倒宗教,不知宗教亦是西方文化中一大支。在此潮流下,又有人说佛教乃哲学,非宗教,此是仅重义解、思辨,却蔑视了信奉修行。两者不调和,又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一大病痛。

稍进一层讲,佛教来中国,中国的高僧们早已不断在修行、义解两面用力,又无意中不断把中国传统文化渗进佛教,而使佛法中国化。我且举一慧能以前的竺道生为例。竺道生是东晋南宋间人,他是第一个提倡顿悟的。所谓“顿悟”我可简单把八个字来说,即是:“义由心起,法由心生。”一切义解,不在外面文字上求,都该由心中起。要把我心和佛所说法迎合汇一,如是则法即是心,心即是法,但须悟后乃有此境界,亦可谓得此境界乃始谓之悟,悟到了此境界,则佛即是我,我即是佛。信法人亦成了说法人。如竺道生说一阐提亦得成佛,明明违逆了当时已译出之《小品泥洹经》之所云。但竺道生却说,若我错了,死后应入拔舌地狱;若我说不错,则死后仍将坐狮子座宣扬正义。此后慧能一派的禅宗,正是承此“义由心起,法由心生”之八字而来。

此前佛门僧众,只知着重文字,宣讲经典,老在心外兜圈子,忽略了自己根本的一颗心。直到不识一字的慧能出现,才将竺道生此一说法付之实现,固然竺道生是一博学僧人,和慧能不同,两人所悟亦有不同,然正因为竺道生之博学,使人认为其所悟乃由一切经典文字言说中悟,惟其慧能不识一字,乃能使人懂得其悟乃不自一切经典文字言说中悟,而实由心悟,而禅宗之顿悟法乃得正式形成。

今天我将偏重于慧能之“修”,不像一般人只来谈他之悟。若少注意到他的修,无真修,又岂能有真悟?此义重要,大家应注意。慧能是广东人,在他时代,佛法已在中国渐渐地普及民间,佛法从两条路来中国:一从西域到长安,一从海道到广州。当慧能出世,在广州听闻佛法已早有此机缘。

据《六祖坛经》记载,慧能是个早岁丧父的孤儿,以卖柴为生,他亦是一个孝子,以卖柴供养母亲。一日背柴到城里卖,听人念《金刚经》,心便开悟。此悟正是由心领会,不藉旁门。慧能便问此诵经人,这经从何而来,此人说:是从湖北黄梅县东山禅寺五祖那里得来。但慧能身贫如洗,家有老母,要进一步前去听经是不易之事,有人出钱助他安置了母亲,独自上路前往黄梅。我们可说,他听到其人诵《金刚经》时是初悟,此后花了三十余天光阴从广东到黄梅,试问在此一路上,那时他心境到底如何?他自然是抱着满心希望和最高信心而前去,这种长途跋涉的艰苦情况,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可想知他在此三十余天的路程中,实有他的一番修,此是真实的心修。

到了黄梅,见到五祖弘忍,弘忍问他:“你何方人,前来欲求何物?”他说:“惟求作佛,不求余事。”这真是好大的口气呀!请问一个不识字人如何敢如此大胆?当知道这正与他三十余天一路前来时的内心修行有大关系,不是临时随口能出此大言。他那时的心境,早和在广东初闻诵《金刚经》时,又进了一大步,此是他进一步之悟。

当时弘忍再问:“你是岭南人,又是獠猖,若为堪作佛?”他答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獠猖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此一语真是晴天霹雳,前无古人,想见慧能一路上早已自悟到此。在他以前,固是没有人说过,在他之后,虽然人人会说,然如鹦鹉学舌,却不能如慧能般之由心实悟。弘忍一听之下,便知慧能不是泛泛之徒,为使他不招意外,故将明珠暗藏,叫他到后院去做劈柴舂米工作。慧能眼巴巴自广东遥远来黄梅,一心为求作佛,却使他去厨下打杂做粗工,这是所为何来?但他毫不介意,天天在厨下劈柴舂米,此时他心境应与他到黄梅初见五祖心境又大不同,这些工作,好像与他所要求的毫不相干,其实他亦很明白,五祖叫他做此杂工,便正是叫他“修”,也便是做佛正法啊!

慧能在作坊苦作已历八个月,一天,弘忍为要考验门下众僧徒工夫境界,叫大家写一偈子,自道心得,大家都不敢写,只有首座弟子神秀不得不写,在墙壁上写一首偈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却又不敢直陈五祖,但已立时传遍了东山全寺,也传到了慧能耳中,慧能一时耐不住,也想写一偈,但不识字,不能写,只好口念请人代笔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又当知,此“本来无一物”五字,正是他在磨坊中八个月磨米中磨出来的,只此一颗清清净净的心,没有不快乐,没有杂念,没有渣滓,没有尘埃,何处再要拂拭?此正是慧能自道心境,却不是来讲佛法。此时则已是慧能到家之悟了。

五祖弘忍见了慧能题偈,对于他身后传法之事,便有了决定,他到磨坊问慧能:“米熟了没有?”答称:“早已熟了。”弘忍便以杖击碓三下,背手而去。有这老和尚这一番慈悲心与其一代宗师之机锋隐语,配上慧能智慧大开,心下明白。叫他劈柴就劈柴,教他舂米就舂米,不折不扣,潜心暗修,时机一到,便知老和尚有事要他去,他便于三更时分,由后门进入老和尚禅房,弘忍便把宗门相传衣钵付给与慧能,嘱他赶快离开黄梅以防不测,慧能说:深夜不熟路径,五祖遂亲自把他送到江边,上了渡船,离开了黄梅。我们读《坛经》看他们师弟间八个月来这一番经过,若不能直透两人心下,只在经文上揣摩,我们将会是莫明其妙,一无所得。由上说来,我们固是非常佩服六祖,亦不能不佩服到五祖。但五祖也不是一个博学僧人呀!

两个月后,六祖到了大庾岭,但在黄梅方面,衣钵南去的消息也走漏了,好多人想夺回衣钵,其中一个脚力健快,赶到大庾岭见到了慧能,所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这位曾经是将军出身的陈慧明追赶六祖的目的,无非是在衣钵上。即时六祖便把衣钵放置石上,陈慧明拿不动衣钵,转而请教六祖,问:“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六祖说:“你既然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良久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

这是《坛经》的记载,但以我个人粗浅想法,慧能本不该把五祖传授衣钵轻易交与慧明,可是逼于形势,又属不能坚持,所以置之石上,意谓:我并无意把衣钵给你,你如定要强抢,我也不作抗拒。另一方面的慧明,本意是在夺回衣钵,待一见衣钵置于石上,却心念一转,想此衣钵不好夺取,所以又转向他自己本来面目,这正由要衣钵与不要衣钵这一心念转变上来请问。若说衣钵在石上,慧明拿不动,似乎是故神其辞,失去了当时的实况,但亦同时丧失其中一番甚深义理,这也待我们心悟其意的人来善自体会了。我们当知,见衣不取,正是慧明心中本来面目,而慧能此一番话,则成为第一番之初说教。

慧能承受衣钵之后,又经历了千辛万苦,他自说那时真是命如悬丝。他是一不识字人,他在东山禅寺,也未正式剃发为僧,他自知不得行化太早,所以他只是避名隐迹于四会猎人队中,先后有十五年之久。每为猎人守网,见到投网的生命,往往会为它们放出一条生路。又因他持戒不吃荤,只好吃些肉边菜。慧能在此漫长岁月中,又增长了不少的潜修工夫。比之磨坊八月,又更不同。

后来到了广州法性寺,听到两个僧人在那里争论风动抑是幡动,慧能想,我如此埋藏,终不是办法,于是他上前开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此语被该寺座主印宗听到,印师也非常人,早已传闻五祖衣钵南来,如今一听慧能出语,便疑他是受五祖衣钵的人。一问之下,慧能也坦白承认了。诸位又当知,此“仁者心动”四字,也并不是凭空说的,既不如后来一般禅师们之浪作机锋,也不如近人所想,如一般哲学家们之轻肆言辩。此乃慧能在此十五年中之一番真修实悟。风动幡动,时时有之,命如悬丝,而其心不动,这纯是一掴一掌血的生派经验凝炼而来。慧能只说自己心情,只是如实说法,不关一切经典文字。自五祖传法,直到见了印宗,在此十五年中,慧能始终还是一个俗人身份,还没有比丘的具足戒。自见印宗后,才助他完成了出家人和尚身份。此下才是他正设教度人的开始。

六祖不识字,在他一生中所说法,只是口讲给人听,今此一部《六祖坛经》之所有文字,乃是他门人之笔录,他门人也把六祖当时的口语,尽量保持真相,所以《六祖坛经》乃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宋朝两代理学家之语录,也是受了此影响。依照佛门惯例,佛之金口说法始称“经”,菩萨们的祖述则称“论”。只有慧能《坛经》却称“经”,此亦是佛门中一变例,而且是一大大变例,这一层,我们也不该忽略过。若说《坛经》称“经”,不是慧能之意,这又是一种不必要的解说。

我们必要明白了慧能东山得法此一段前后十六年之经过,才能来谈慧能之《坛经》。《坛经》中要点固多,但在我认为,所当注意的以下两点最重要。

其一,是佛之自性化。竺道生已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此佛性问题不是慧能先提出,慧能讲“心即是佛”,反转来说则成为佛即是心。此与竺道生所说也有些区别。慧能教我们见性成佛,又说言下见性,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能含万法,万法在人性中。能见性的是我此心。故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他说:但于此心常起正念,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又说:能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他强调自修心、自修身,自性自度。又说自修自成佛道,此乃慧能之独出前人处,亦是慧能所说中之最伟大最见精神处。

其二,是佛之世间化。他说“万法皆由人与”,“三藏十二部皆因人置”。“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欲求见佛,但识众生,不识众生,则万劫觅佛难逢”。这样讲得何等直截痛快!
总而言之,慧能讲佛法,主要只是两句话,即是“人性”与“人事”,他教人明白本性,却不教人摒弃一切事。所以他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所以他又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又说:“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又说:“自性西方。”他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又求生何国?”又说:“心平何用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些却成为佛门中极革命的意见。慧能讲佛法,既是一本心性,又不摒弃世俗,只求心性尘埃不惹,又何碍在人生俗务上再讲些孝悌仁义齐家治国。因此唐代之有禅宗,从上是佛学之革新,向后则成为宋代理学之开先,而慧能则为此一大转捩中之关键人物。

现在我再讲一则禅门寓言来作此文之结束。那寓言云:有一百无一失的贼王,年老预备洗手不干了,他儿子请老贼传授做贼技巧。某夜间,老贼带他儿子到一富家行窃,命儿上楼入室,他却在外大叫捉贼,主人惊醒,儿子无法,躲入柜中,急中生智,故自作声,待主人掀开柜门,他便一冲逃走。回家后,埋怨老贼,这时贼王却向他说,你可以单独自去作贼了。这是说法从心生,真修然后有直悟。牢记这两点,却可帮助我们了解慧能以下禅门许多故事和其意义之所在。

2015年9月4日星期五

錢穆先生語錄(第二期)--- 中華文化總論

(2014年12月30日 第一刷)

钱穆先生,生于1895年,卒于1990年,江苏无锡人,字宾四。如果按只有父母师长才可以直呼其名的传统,我们应尊称他为钱宾四先生。

钱宾四先生是一代大儒,也是学通四部(经、史、子、集)的大学者。但凡读过钱先生著作的,对先生的学识、涵养、智慧与德行,没有不敬仰而深受他的精神所感召的。中华文化在这一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误解以至于耻笑,而先生则是独排众流,维护我们中华文化最不遗余力的一人。基于此,书院的学规遵循先生当年创办新亚书院时拟定的《新亚学规》,只字未改。一方面是《新亚学规》既全面而又深刻,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表达我们对先生的尊崇和钦佩。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编辑钱先生的精言警句并推荐给大家的想法。虽然如此,还是须要着重强调的是,书院编的这本小册子,纯粹只是想成为大家阅读先生著作的媒介或者前方便。如果大家仅局限在这本小册子,而不能再进一步去读原书,那正是我们所极力反对的。

人生的一大幸福,便是在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老师可以依从。前方的路总是有一位饱读经典,阅历丰赡的长者在谆谆指引,我们脚下的每一步必然是踏实和稳健的。只要我们始终怀着谦虚的心,恭敬的心,一天一点,聚沙成塔,我们将在先生的隽语中找到心的安顿处。

轻轻翻开下一页,你将和一位慈祥而睿智的长者促膝倾谈。
 
 






2015年6月5日星期五

钱穆先生文章选读(二)【逢周日。2015年6月7日开始】


钱穆先生,生于1895年,卒于1990年,江苏无锡人,字宾四。

钱宾四先生是一代大儒,也是学通四部(经、史、子、集)的大学者。但凡读过钱先生著作的,对先生的学识、涵养、智慧与德行,没有不敬仰而深受他的精神所感召的。中华文化在这一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误解以至于耻笑,而先生则是独排众流,维护我们中华文化最不遗余力的一人。

本院于每周择取钱公文章进行导读。希望大家能够同来学习,在钱公的哲思隽语中,升华自我,丰富人生,对吾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领会。

本学聚欢迎各界人士参与,欢迎大家介绍有心人来同参共学随缘乐捐。

上课时间:每逢周日下午三时至五时
查询电话:王老师 017-390 6756,黄老师 012-453 3579
 

2015年1月6日星期二

2015年1月10至11日 ‘钱穆先生追思会暨将学会’ 温馨提醒

温馨提醒:2015年1月10至11日 ‘钱穆先生追思会暨将学会‘ 将于巴生中华独立中学综合大楼李氏基金讲堂举行。篮球场前的新建大楼即是讲堂所在,进入电梯后按 ’3‘ 便抵达。

为了让1月10日开幕典礼能够顺利进行,请学员们给予合作,留意以下:

08:15     开始报到
08:45     全体学员入场
09:00     开幕典礼(为免干扰,迟到的学员需从楼上的门入场)

另外,讲堂有冷气,请大家准备御寒的衣物。

欢迎大家共来赴一场理性与感性,文化与艺术,温情与敬意之学聚。

敬学书院 谨启



2014年12月18日星期四

錢穆先生追思暨講學會(2015年1月10至11日)演唱南音老師簡介

本院有幸禮請卓聖翔老師、林素梅老師及羅純禎老師於錢穆先生追思暨講學會(2015年1月10至11日)演唱南音。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







2014年10月14日星期二

中國報報導:大講堂.錢穆做人與治學之道


報導:方俊心
圖:張文輝、互聯網
(轉載自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568657, 刊登於《中國報——副刊.優學》14-10-2014)

錢穆靠著自學成為一代大儒,孜孜矻矻,死而后已,留下很多著述造福后人。

   世事難盡如人意,不管身在何方,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此心安住的最佳元素。因非人人能自我推動,若得一位好老師時常耳提面命,不可不說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錢穆先生,后人尊稱錢公,雖逝世二十余年,他的治學與做人態度,卻像人世間經久不息的清風……
做人的最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這是錢穆先生創辦香港新亞書院時,擬定《新亞學規》中的第二條學規,讓人印象深刻。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后人尊稱他為錢公或錢賓四先生。錢公乃一代大儒,學通經、史、子、集四部,他對教育的理想,可謂盡錄在《新亞學規》中。
   巴生敬學書院創辦人王德龍、黃智鴻,當初受錢公感召創辦書院,明年書院將迎來五週年紀念。為此,書院舉辦錢穆先生追思暨講學會——溫情與敬意,會上除了邀請兩岸教授講學,也透過名家書畫展、雅樂演奏等方式,促進民眾對中華文化的感性認知。
   錢公曾在1965年受邀前來馬來亞大學講學兩年。相隔半個世紀,錢公已與世長辭,但他的治學精神與經世態度,將再次正式地被禮請前來,為這塊溽暑之地,帶來清風。
辦學理念以人為本
   孔子以降,儒者聖賢眾多,為什么特別推崇錢公?
   我們辦書院,受錢公思想的感召很大。敬學書院院長王德龍身穿短袖漢衫,言談不急不徐。
   錢公是一代大儒,對中華文化的鐘愛、研究及捍衛,終其一生不輟。他在1949年受張其昀之邀,到香港創辦新亞書院,為教育應有的宏觀視野立下典範。
   以人物為中心,而不是以課程為中心,是錢公辦學很重要的一點,黃智鴻說道。黃智鴻亦一身唐裝打扮,說話速度稍快,字字如珠璣墜落銀盤。現代國內教育制度以課程為中心,把人當機器,以人為本的教育,只是被供奉在臺上的神主牌。
   他認為,現代人有兩種極端,一種不讀書,空談內心感悟,不重視學術,空談義理;另一種則躲在象牙塔,為了學術而學術,沒有承擔社會使命,錢公能夠統攬二者,融會貫通,不偏其一,實屬難得。
   他的學問深厚,在人生中積極辦學,傳道解惑,引發人的善信,我們說他是人師,具備了宗教精神與情懷,王德龍接著說。
   王黃二人默契極佳,一個語音剛落就接另一個,言談內容環環相扣。
對中華文化應有溫情敬意
   錢公在其名著《國史大綱》的序裡開宗明義,凡閱讀《國》書者,必須對中國歷史抱著溫情與敬意溫情與敬意是錢公非常注重看待本族歷史、文化的角度。近百年來,我們對中華文化有很多批評,對自己的東西一直罵,很沒有情感。
   我們去到外頭,會對外人一直數落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的缺點嗎?這是不對的,很沒有情感。王德龍說。我們對中華文化應該要有溫情與敬意,其實中華文化是很優秀,很美的。它有海納百川的包容力,比如琵琶、二胡這些都不是漢族傳統樂器,但都被吸納進中華文化裡,還有佛教也是。
   現在遇到的多數人,對中華文化都沒有信心。我們以罵自己為榮,以罵自己表示自己很客觀。一座房子,我們只是從外面看裡面,一直批評裡面如何;跟我們走進裡面,從內部去整頓它,兩種做法的情感跟表現是完全不同的。每個民族都有弱點,不應一味批評,溫情與敬意,是現代人所缺乏的。
   他也分享,曾有學生問錢公,你說的都是中華文化的優點,那么缺點呢?錢公的回覆是,大家對中華文化的缺點已經著墨得很多了,他希望能讓大家看到中華文化優秀的層面。
講學會介紹錢穆治學精神
   打開電視流行劇,男女主角愛得死去活來;連上網,吃香喝辣的指引彈指間溜到手邊。流行文化或俗文化在這時代暢通無阻,王德龍認為,雅文化應作為俗文化的引導。
   雅,代表雅正,跟腐糜、潮流相對。俗文化一般是急躁的、浮誇的、表面的,而雅文化是內斂的、沉著的。此次舉辦追思暨講學會,宗旨之一即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現代人釐不清中華文化的觀念,正好趁此機緣了解中華文化源頭的本質。
   現在我們若在馬來西亞提倡做回中國人,聽起來好像很敏感,大家都在努力去中國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淡化中國人的認同。其實這是很危險的,因為去中國化所以不讀中國歷史,那等同于把文化源頭丟掉了。
   民族跟國籍不是二選一,它不能二選一,我們先是中國人,然后才是馬來西亞人。所謂中國人,並不是國籍的觀念,而是文化意義的中國。黃智鴻說。
   王德龍也表示,推崇中華文化並非種族沙文主義。此次講學重點,在于把現代中國裡一位了不起的儒者、老師介紹給大家,讓大家有機會感受錢公的治學精神與經世態度。一位稱職的知識分子,既不是關在象牙塔裡只搞學術不涉世事,也不是只辦一些活動做做表面功夫。
   此次講學會不是純粹的學術會談,它奠基于生活化的例子。過去,知識與做人是一體的。有人問我,如果基礎很弱,只是小學和中學水平,可以來參加嗎?我的答案是,最重要有心,錢公也是靠著自學成材的。
王德龍(左)、黃智鴻。兩位皆是南京大學校友,在巴生鬧市中,立起一所小書院,肩負著傳統士人的社會責任。
讓文化回歸我們的生活
   除了講學,此次會上預計將舉辦三場古琴演奏、南音演唱和詩詞吟誦會,把理性的課程和感性的內容綜合起來,讓大家有機會體會過去的讀書傳統。黃智鴻認為,如果研究蘇東坡的學者完全不寫書法、不懂茶藝,那他也很難感受蘇東坡。
   另外,現場也將舉辦把文化帶回家的義賣會,在課余間義賣一些具中華民族情調的物品,如字畫、陶瓷等,讓文化回歸生活,大家在日常生活裡也能感受中華文化。
   敬學書院辦了四年余,財務狀況算低空過關,幸得志同道合者支持,才能一路走到現在。此次舉辦講學會,預算費用大約10萬令吉,包含紀念特刊、八位老師的機票、食宿和招待費用等,這次我們是冒險去辦,開銷還沒有著落,但總不能等籌到錢了才做,王德龍說。招待老師的花費,每位大約是8000令吉,雖然老師們沒要求,但文化界本身應該以身作則,不能找藉口不去供養。接待老師不能失禮,黃智鴻神情堅決,最壞的打算,就是把五年來的積蓄派上用場。
   我們希望有更多老師來參加,因為老師學習了可以教學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中華文化不是古董,我們要讓它回歸我們的生活。
錢穆先生追思暨講學會
溫情與敬意
◆日期:2015110日和11
◆地點:巴生中華獨立中學綜合大樓講堂
◆學費:教師RM120、學生RM80、社會人士RM 250
◆學費包括紀念特刊、講義、錢穆先生語錄兩本、錢穆先生全集及紀錄片光盤,惟不包含早餐與晚餐以及住宿。參與者若須要提前安排住宿,書院可提供附近小型旅館的相關訊息。
◆電話:(中馬)邱旖旎 012-9020471、姚鳳瑋 016-3962968;(北馬)蔡愛卿 012-4310507、張智玲 016-4322836;(南馬)吳姿揚 016-7276922、楊維莉 017-2668911;(東海岸)翁錦華 016-7013168

本院將於面書活動頁更新資訊。



2014年9月30日星期二

钱穆先生文章选读【马六甲】

钱穆先生
为了迎接书院五周年与钱公追思讲学会,本院将择取钱公文章进行导读。希望大家能够同来学习,在钱公的哲思隽语中,升华自我,丰富人生,对吾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领会。

本学聚欢迎各界人士参与,欢迎大家介绍有心人来同参共学,学生随缘乐捐。

授学:王德龙博士 •  中国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
日期:103日、17日、31日(星期五)
时间:晚上八时至十时

地点:马六甲文教基金会
垂询:杨维莉老师 017-266 8911

如有最新消息,将上载于面书活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