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星期三

2014(甲午)2月課程、活動一覽

1/2

2/2

南音讲座暨诗词吟唱会(2014年2月12日、三)

卓圣翔老师简介

林素梅老师简介
敬学书院有幸礼请台湾南音弹唱暨作曲家——卓圣翔老师与资深南音制作人并演绎家——林素梅老师到来讲学及吟唱唐诗宋词。

日期:甲午正月十三日(周三,2014212日)
时间:晚七时三十分至十时许

本次南音讲座暨诗词吟唱会承蒙贤达 蔡松火先生赞助一千元,故不设门票,入场随缘乐捐,盈余将充作我院办学经费。

查询:王老師 017–390 6756)、黃老師 012–4533579

敬请转发此讯,谢谢。恭祝各界:迎春和乐

欲先聆赏两位老师的作品,欢迎浏览:面子书活动页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敬学人文教室(逢周六)2014年2月8日开课


2014年课程概要:
*家庭伦理

对长辈感恩孝敬;对平辈和晚辈关心照顾,建立和乐家庭。

*生活伦理
和世乐群,对生活负责;资源有限,珍惜共享。
*校园伦理
作育英才,相互敬爱。
*自然伦理
对自然环境,尽一份保护、照顾之责。
*群我伦理
互助互爱,回馈贡献。
*群族伦理
修正种族偏见,求同存异,尊重多元。

教师:邱旖旎老师、姚凤玮老师、林明信老师
对象:612岁儿童 
开课日期:8.2.2014 
时间:每逢周六 10am - 12:30pm 
学费:每月RM150(三个月缴付一次)
联络:邱旖旎老师 (012-9020471) / 姚凤玮老师 (016-3962968) / 黄智鸿老师 (012-4533579)
敬学书院 1B ,Tkt 2 ,Jalan Raya Timur/KS1 ,41000 Klang.

2014年1月4日星期六

學風之建立與沉著向前的悲智 ——敬學書院四周年(2014)山長致詞稿


        今天,書院完成了她的第四年,正展開腳步朝著第五年邁進。如果大家問我有什麽想法,我願意這麽回應:我憂心學風的尚未建立。不僅僅是外部環境學習氛圍與讀書風氣而已,就算是書院本身,學風的薄弱也是一大問題。大家可以這麽想:到了書院的第五年,如果學風仍舊未能樹立起來,敬學字該如何安放?我院強調,而自然以書本典籍爲重。儒家的教化盡在典籍之中,佛陀的開示與智慧,也無不盡在傳世的佛典當中。清代劉熙載曾言:變化氣質之難,多由不能捨己。”“就是爲了變化氣質,把各種不好的習氣、情緒、心態和性格一一剔除。而方法實也不難,那就是通過修學,捨棄傲慢、頑固、私心、好強、好鬥的這個,這個,如斯而已。

        説到學風,我們縂該知道:書不能夠只是別人讀了、消化了,然後再精簡地講給我們聼而已。我們必須要能夠親自去讀原書,走入原典的世界,親身去聆聽、去體驗和感悟書裏頭的内容。在座大多數的學歷都不能算太低,必須要能夠由聽課進而至於自己能夠閲讀原典,直接自原典中吸取養分。目下盛行的短片、視頻與電視劇,只能是學習的輔助,僅僅只是一種進入浩瀚學海的前方便。故此,如果大家留心,大家就會發現書院的頁面不隨意上載視頻和短片,我們擔心的正是大衆接觸太多畫面以後,不能回歸文字,虛心涵泳於典籍之中。科技越發達,學養越薄弱,這也是我們必須意識到的,屬於這個時代的大問題。

        另外,如果諸位再問我:怎麽樣才是書院的理想狀態?我的答復會是:作息如一般的學校,有讀書、做功課、分享和討論的時間,有大家一同出遊,暢懷於山水的時間,也有共同為社會而勞作的時間。而讀書提升自己的學養這一則,最容易被忽略和遺忘。一般人是在的過程中完成自己,各式各樣的活動和節目以後,以爲便為人群和社會謀了福利。這固然也沒錯。然而除此以外,我們當然也該看到,自己的水平沒有相應提升,學養不夠豐富與厚實,最終必將導致成效不彰的後果。如果今天我們安排了半小時或一小時的閲讀時間給自己,沒兩下便覺得累,覺得難過,不一會兒工夫便要打盹兒,便想要扭開衛星電視、看韓劇、臺劇、體育節目或者上網,説明我們還真的是必須堅持安排時間給自己,讓自己沉浸在讀書的喜悅中,用心於個人學養的增進上。

        但凡教書的都會遭遇這種窘困的處境:書到用時方恨少。教書育人、傳承文化如我等者,缺了個人靜修的時間,過多向外的,一切的努力終究會收效甚微。如何中庸看待這一點,只好我們各自回去,就自己目前的現狀與未來的憧憬和規劃,各自進行編排與謀劃。就書院而言,我和黃老師則將進一步減少對外的活動,以期讀更多書,把書教好,把學生帶好。我們實在沒有能力什麽都參與,什麽都有所為,這一點希望大家可以理解。此處自然涉及分工合作的觀念。關於分工,我們已經在不同的場合強調過多次,此處就不再細細地去辨析。分工用中國傳統的表述,即是:安分守己,守望相助。只要我們各自在自己的崗位上,把責任與義務盡了,並且秉持理解與寬容的心,沒有做不好的事,完成不了的理想。我們該擔心的只是:我們覺得自己太偉大,也太辛苦了,總是責備他人爲何不像我們這般盡心盡力,任勞任怨。果真如此,群體的不安與躁動,分解與崩潰,也就離我們不遠了。這種起心動念,必須時刻注意,時刻警醒。

        靜處而不動,固然不好;然而過於向外的動作,而不能靜處以自省,豐富自身的學養,亦是一病。要知道,但凡大的理想都須要幾代人,乃至於世世代代的人,前赴後繼,共同朝這個方向用心方有達成的可能。既然如此,我們便應當去掉躁動不安的情緒,沉著向學,穩步向前。一方面用心積累,一方面踏實前進。如此代代相承,便沒有達不成的理想。反之,目光短淺,心氣粗浮,躁動不安,縱使不至於寸步難行,也必將行之不遠,爲之不深。《中庸》謂:道之不行,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正道爲何黯然不彰?就是操之過急、揠苗助長以及未能開步向前,原地踏步兩個極端而已。《中庸》還有一段話十分有警示的意義: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所謂無息,並非無休無止而導致身心俱疲。無息指的是不懈怠地堅持向前。這樣一步一腳印便可以長久,便可以有所徵驗,便也可以相繼久遠。這種久遠積累下來的功勞,必然儲備了廣博的基礎,厚實的底蘊與涵養。錢公賓四先生在《文化與教育》一書中,有一段極爲精辟的話:茫茫然前進,大體還是在過渡的行程中,而肅然停止下來,反而常是開創的先兆。對外的張揚,向外的過多動作,顯然不是建設的本質。肅然停止包含了學習、冷靜、耐心、理性、有效和長遠的規劃。人生固然無常,然而也不能因此而張皇失措,亂了陣腳。

        末了,希望我們繼續持守不以人多熱鬧、只做表面功夫的傳統,循序漸進,漸開風氣。讓凡是走入書院的,都是有心人,都是肯用心的人。有心人與用心人的增加和擴大,我們未來可以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此外,大家也該知道,別只看我們所做的,還要看我們所不願意做的。看待中華文化更是如此。要看到中華文化所拒絕的、所反對的以及有所保留的。有爲與不為之中,深蘊著往聖先賢,歷盡艱難險阻傳承下來的經驗、訓誡以及智慧。而如此上有承下有繼,在卑微的以外仍然能夠懷想先賢,考慮後來者,這便是理想的生命狀態。

        最後祝願人世間:少而能養,壯而有用,老而可安。

        如此說諸位肯定要問,難道不該是:少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安嗎?諸位當知,現下的社會多顛倒夢想。年少的不願意被教養,壯年的不想貢獻自己,老年的也多不安分,以致社會多生事端,禍事連連。如若年少的肯虛心受教,壯年的自覺貢獻自己的天賦和能力,老年的戒之在得以外,能夠安處下來,傳承經驗,作育英才,身為世範,人世間何愁不太平?值此書院四周年之際,願與諸位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