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星期三

二零一五年敬學書院活動、學聚

11011       錢穆先生追思暨講學會
  禮請:台北藝術大學榮休教授辛意云教授、
      北京清华大学彭林教
      南京大學徐興無教授、
      南京大學曹虹教授、
      資深南音製作人並演繹家林素梅老師 

11718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
               禮請: 北京清华大学彭林教

225          人日雅集

328           “清音古韵“~古筝古曲赏析暨演示会

               禮請:彭光甫老师

620          端午雅集

927          中秋雅集

1011日         第五屆孔誕一日學

1121          《人》講座會

               主講人:黃智鴻(我院掌學)

122527       第二屆“中華文化學聚”——論語的覺知之道
               禮請:台北藝術大學榮休教授——辛意云老師

全年           【文化人生與人文生活】短訊訂閱


2015年11月27日星期五

辛意雲教授序言〈傳遞真理與幸福的訊息〉

摘自《論語辛說》
--------------------------
 
辛意雲教授序言〈傳遞真理與幸福的訊息〉
早在好些年前,在漢聲雜誌工作的朋友,問我:「中國有沒有教育理論?」,他們準備在中文版的漢聲雜誌第三期,以中國兒童教育及童玩作為主題。他們當時訪問了好幾位知名的教育家,大家幾乎都異口同聲說,中國沒有教育理論。
 
他們很驚訝,因為一個歷史如此綿長的民族,而且還曾創造出如此悠久、燦爛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怎麼會是沒有教育及教育理論呢?要真是如此,那這麼一個長期都有創造性表現的民族,是靠什麼維持他們子民的那份創造性的品質呢?這可是一個人類史上的奇蹟啊!
 
我當時聽了,也非常驚訝,於是找出許多文獻有關教育及教育理論的資料,並拿大家都還熟悉的文化基本教材上的《論語》,來做一些說明。
 
我讀《論語》,也是在高中文化基本教材課程上學的,那時的印象,只是一些道德教條,有時老師上課時還批評著說:「不合時宜!不合時宜!」
 
大學時,因學中國哲學,也選修了《論語》專題的課。基本上,老師也是就道德教訓、理念上強調,零零散散,不成體系,不像西方哲學,知識系統論列的那麼嚴密、清楚。當時,我也以為中國哲學就是這樣。
 
而後受學於愛新覺羅毓鋆老師,他老人家講中國學術從《論語》入手,以今文經家的義理說明,並從貼近一般生活經驗的事例詮釋,一下子我看見了《論語》的生活性與情感性。
 
很幸運的,我常時也有機會聆聽錢穆(賓四)先生講授先秦思想史。其中講到《論語》,他從《論語》整部書的體例構成,篇與篇、章與章的關聯說起。以《論語》的話語舉例,說明其中的內在聯繫,並以此貫穿了整個中國學術史與思想史,讓人看到了中國思想、學術的系統性與知識性。那不只是一般所謂道德教條而已。
 
他告訴我們《論語》是中國知識、學術的核心,是中國學術的起點。孔子是中國學術、思想的第一人。
忽然之間,中國學術、思想這條原本似乎已乾涸的河床,又注滿了清流,且蔚然形成了原本一樣的壯闊大河。歷代的學術,就如同在它滋潤下生氣盎然的綠洲,中華民族就生息在這泉源和土地上。二千五百年來,綿延不斷。
 
他老人家還說,《論語》不止是道德、不止是知識、不止是學術思想,它還是真實的生命紀錄,教導「人」如何成為一個「真實的人」,開發出「生命」的能量,享有生命的喜樂。
 
我常時正在中學教書,於是就《論語》所教的理論與方法,做為教學實驗。剎時,使得個個活蹦亂跳、處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學生,開了心眼。在「學而時習之」的嘗試下,擴大了生活的創造性,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潛力與可能。他們大多數都歡喜的學習,快樂的升學,有的甚至好學不倦到了現在。
 
學校裡的同事,當時都以為我有什麼特殊的本事,頻頻詢問。其實我只是用了《論語》中所說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帶著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聰明與才智。這也使我享受到教育的喜悅,而願意終身成為一位老師,傳布著這份屬於人類的喜樂與智慧。誠如詩人楊喚所唱的:
我是忙碌的
我是忙碌的
我忙於搖醒火把
我忙於雕塑自己
我忙於擂動行進的鼓鈸
我忙於吹響迎春的蘆荻
我忙於拍發幸福的預報
我忙於探訪真理的消息
 
非常高興,也覺得是份榮耀,能受IC之音電台及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曾繁城董事長的邀約,到電台講授《論語》。我很珍惜這個機會,並希望藉著這機會,將這份幸福及真理的消息拍發出去。
謹誌於 鑑經草堂 二零零八年 七月七日 辛意雲
 
 

敬學書院將於2015年12月25日至27日舉辦“中華文化學聚”,禮請已故大儒錢公賓四先生弟子、台北藝術大學榮休教授辛意云老師開講《論語的覺知之道》,詳情可瀏覽 臉書活動頁

丙申年 (2016) 長期課程全年課表

禮樂人生學聚、古琴班、中國文化班、人文書法班、敬謙私塾
 
 

本院自2014年開辦敬謙私塾,目前由楊萌智老師及趙梅萍老師執教。

私塾和書院共同構成了傳統民辦學校的特色。私塾的創立,旨在培養孩子的品格,讓他們知禮行禮,透過禮儀而知道“我”以外還有父母師長、親戚朋友。並從小教會他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以及文化精神。為中華文化培養接班人是私塾的重點。在這個漠視自己文化傳統的社會裏,我們希望私塾是一盞燈。而燈火可以傳續,從這一盞到那一盞,以至於照徹環宇。
  

2015年11月17日星期二

《論語》導讀(2015年11月28日開課)




導師:王德龍老師·中國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
開課日期:十一月二十八日(每逢周六,共十堂)
上課時間: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學費:五十元
贊助人:雪州高級行政議員 拿督 鄧章欽 律師
內容:涉及內容包括孔子生平、主要思想、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對現代生活的意義。

溫故知新舊生可免費復課請帶之前的講義

更多內容可瀏覽 臉書活動頁

2015年11月16日星期一

《人》講座會(2015年11月21日)

(照片摘自網絡)


題 目 : 《人》
主講人:黃智鴻老師。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
内 容 :從“人”字的文化内涵深思如何做人?
如何才算一成功的人生?
日 期 :十一月二十一日(周六)
時 間 :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費 用 :隨緣樂捐

屆時結合吟唱進行講述,從"人"字的文化内涵深思如何做好一個人?如何才是中華文化精神中一成功的人生? 通過舉例講述,與大家一同感受歷史上的人物風采,進而尋味人性人心,深思人倫人文,感懷人間温情與敬意。

入場随緣樂捐,惟盼提前報名,以便安排。

來訊報名:王老師 (017-3906756) / 黄老師 (012-4533579) 。謝謝。

更多內容可瀏覽 臉書活動頁 。

2015年11月10日星期二

品茶聽課——東坡茶趣(2015年11月22日開課)


起居作息的磨練是事業,喜怒哀樂的反省是學業。
建全的生活應該包括勞作的興趣與藝術的修養。

(網絡照片)

本課程將示範傳統茶藝,以品茶為橋梁,帶領學生邊欣賞各類名茶,邊涵泳蘇東坡茶詩茶文中的人生情味。

    師:黃智鴻老師·中國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
    容:於茶香氤氳中,傾聽蘇東坡的喜樂、悲憂與感悟。
開課日期:十一月二十二日(每逢周日,共十堂)
上課時間:下午三時至五時
    費:成人二百八十元 / 學生一百八十元

課程更新可瀏覽 活動頁


2015年10月20日星期二

敬學書院的 “三不教”

書院不能教求速好勝者

書院不能教自以為是者

書院不能教輕慢師道者


敬學書院的 “三不是”

書院不是商業機構

書院不是社團組織

書院不是休閒中心


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

古琴班(逢週二)

 
 
逢週二
時間:晚八時三十分至十時
學費:每月一百五十元
教師::黃智鴻老師
 

2015年10月2日星期五

孔誕一日學 (二零一五年十月十一日)





歲次乙未八月廿七日(週五)是先師孔子的誕辰,基於大家
週五比較忙,本院挪後兩天,即在公元2015年10月11日(週日)早上九時至傍晚六時舉辦“孔誕一日學”。除交流所需要,全程禁語。

內容包括誦讀《論語》,山長、掌學講學,其餘時間讀書、品茗、寫字、作畫、撫琴等。”

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报名随缘乐捐。

垂詢:王老師(017-390 6756)、黃老師(012-453 3579)

詳情可瀏覽 臉書活動頁

2015年9月29日星期二

心以當竹實,迥然無外求 ——杜甫詩選讀(二〇一五年十月十五日開課)


開課日期:二〇一五年十月十五日(星期四,共上十堂)
上課時間:晚上八時三十分至十時
學費:成人二百八十元 / 學生一百八十元

報讀電話:王老師 017-390 6756、黃老師 012-453 3579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

"古琴 南音 吟唱"中秋雅集(23.09.2015)


誠邀 同道學友們:
我院將於本月二十三日(周三晚八時至十時許進行"古琴 南音 吟唱"中秋雅集。
屆時除了山長講誦古詩,掌學吟唱詩詞,還特禮請臺北两岸南管音樂推廣協會理事長 林素梅老師,大呂琴院院長 黄德欣老師駕臨興樂。
本次雅集素心清賞,不設饮食。歡迎大家携眷同來。謝謝。祝頌
和樂。
敬學書院
書院路線圖可瀏覽活動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6224632389767/



"古琴 南音 吟唱"中秋雅集,以《陽關三疊結束。



2015年9月16日星期三

考核的意义——山长王德龙

 

       犹记得高中的时候,数学老师给我们好几道数学题让我们解答,四十分钟后,只有少数人完成了这一些题目,答案揭晓时,没有一人完全答对,当老师说这几题是中国小学五年级的题目时,我们都惊呆了。十四五年前,我还是一名中学教师,有一次高一的作文课,我仿造了数学老师的方式,给学生们一篇文章,让他们去阅读、感受和分析,然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作者是小学生、中学生或者是大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是大学生所作,少部分学生甚至还认为是中国大陆或台湾某作家的手笔。而正确的答案则是,这是一篇中国大陆初中二学生的文章。大家和我当年的反应一样,惊叹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考核的意义自然不在于刁难学生,然而除了对往日所学的复习与强调以外,考核内容稍微抬高难度,有这么几题比考生的总体水平稍高却也是必须的。生命的前方还有一座高峰等待我们去攀登,生命才不会固步自封,自高自是。对于那一些天资比较好的学生而言,少数的这一些题目,正好得以测试出他们有别于其他人的程度。考核内容如果只安排在中人甚或以下的水平,除了博取众人的欢心,考核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考前和考后,老师的引导工作是否到位,学生是否抱着学习的热诚,除了课本以外还相应地阅读课外读物,实际上才是事情的重心,考核仅仅只是一个过程,实在无须操之过急,忧虑而悲愤。
 
       更为有趣的是,大家一致反对填鸭式教育,然而当促进学生思考,测试学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的内容出现时,大家又一窝蜂地加以遣责。那么,究竟是要死记硬背还是灵活贯通呢?随着网络媒介的发达,资讯的传递加快,大家在种种资讯面前保持警醒,其实是十分必要的。大众学会尊重,不随意在自己专业以外的事件发表过激的言论,尤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人士能够在大肆渲染的课题面前,保持理性,不被煽动和影响,正确作出回应与解答,不隨便附和与苟同,也是一种现代回避不了的考验。诸位当知,许许多多的老师在我国华文教育体制里不畏艰难、鞠躬尽瘁,大众理应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而非鸡蛋里挑骨头,打倒而称快。否则,不需要外在的打压,华教自身很快将溃不成军。
 
       这两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小六检定考试问题,有一位六十几岁的长者是这么看待的:“这个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为何要闹得满城风雨?政客利用这些课题捞取政治资本,实在可耻。”而如果很多家长对此课题的关注与批评,纯粹出于功利目的,只把自己孩子的分数视为重点,从而模糊了考核的本质,其实也极为可耻。当然,我们也应该看一看其它的试题内容,马来文、英文、科学等科目的试题,难道就比较容易?难道就没有比较艰深的题目?难道就没有学生因此被考倒?很多父母一方面劝阻孩子在中五考试中弃考华文,一方面又对此课题大肆问责,如此现象又该作何评论?
 
       具体辨析所谓艰深的题目可知,孩子平时如果认真听讲,用心学习,考试的时候不粗心大意,大概报章上罗列的题目,几乎只有一道题有议论的必要。首先先说不成问题的“问题”。渣滓的“滓”字和“差强人意”这个词,如果也算是偏难的题目,由此可见我们的水平已经低落到什么程度。硕士生撰写论文研究某个词语,那是学术研究里的常态,不应该和小六检定考试联系起来谈。博士生就一个“道”字和“理”字进行学术研究,亦是常有的事,不该就此而认为小学生乃至中学生就不该知道什么是“道理”。关于《母亲的作业》这篇文章,最后一道题问说为何母亲最后还是不会写“我”字,答案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在母亲心中的地位,比她自己更重要”,选择“母亲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放弃努力”者,显然并没有仔细阅读文本。文章重点在强调母亲的无私奉献,答案自然只能从母亲的无我来理解。基于此,三十九题问说病房里的人羡慕又赞许,答案也只能是“杨帆的母亲有一个很孝顺的儿子”。因为文章主旨在在强调的是母慈子孝,并非希望读者将目光聚焦在“母亲年纪一大把了还能学习”。
 
       至如第三十六题:从杨帆获知母亲患癌后的行动,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若仔细阅读文本,重点必在“杨帆要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陪伴在她身边”。因此他的“当机立断”通知副手即日起由他全权负责公司的事务,方才是重点,若把重点转移至“公私分明”,无疑是彻底忽略了文章的主旨。至于选择“足智多谋”这个答案,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是对“足智多谋”这个成语不够理解,第二是把时间的先后顺序对调了。杨帆想到教母亲认字以减轻她的痛苦,固然是聪明的办法,但还够不上“足智多谋”。“足智多谋”还需要更多的事例补充,并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才智与谋略才能使用。另一方面,杨帆想到这么一个好办法,是在他回到母亲身边以后的事情,和题目所谓“获知母亲患癌后的行动”相比,显然是事后的事情。至于关于柳公权的题目,此处不烦多说,确实每一题皆有标准答案。之所以成“问题”,只能说是成人的水平太低所致。将不是问题的问题说成是“问题”,成人世界首先应该闭门思过才是。
 
       我国华人一直自诩是中国以外华文教育发展最完整、程度最高的地区,因此,华文试题中出现这么几道还不算艰深的题目,实在不应该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诸位当知,教育必须打开一个格局,让孩子畅游在宽大丰沛的境界里,而非集众人之力开挖一个小池塘,让他们在池子里称霸称王。不知天高地厚、放归大海便完全丧失生存能力的孩子,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努力争取的方向。
 
 
 

2015年9月4日星期五

錢穆先生語錄(第二期)--- 中華文化總論

(2014年12月30日 第一刷)

钱穆先生,生于1895年,卒于1990年,江苏无锡人,字宾四。如果按只有父母师长才可以直呼其名的传统,我们应尊称他为钱宾四先生。

钱宾四先生是一代大儒,也是学通四部(经、史、子、集)的大学者。但凡读过钱先生著作的,对先生的学识、涵养、智慧与德行,没有不敬仰而深受他的精神所感召的。中华文化在这一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误解以至于耻笑,而先生则是独排众流,维护我们中华文化最不遗余力的一人。基于此,书院的学规遵循先生当年创办新亚书院时拟定的《新亚学规》,只字未改。一方面是《新亚学规》既全面而又深刻,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表达我们对先生的尊崇和钦佩。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编辑钱先生的精言警句并推荐给大家的想法。虽然如此,还是须要着重强调的是,书院编的这本小册子,纯粹只是想成为大家阅读先生著作的媒介或者前方便。如果大家仅局限在这本小册子,而不能再进一步去读原书,那正是我们所极力反对的。

人生的一大幸福,便是在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老师可以依从。前方的路总是有一位饱读经典,阅历丰赡的长者在谆谆指引,我们脚下的每一步必然是踏实和稳健的。只要我们始终怀着谦虚的心,恭敬的心,一天一点,聚沙成塔,我们将在先生的隽语中找到心的安顿处。

轻轻翻开下一页,你将和一位慈祥而睿智的长者促膝倾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