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星期一

敬學書院七周年山長致詞稿——山長王德龍

 又是一年一度的周年慶典。
此前的幾個月,我原來在想:今年就不說些甚麽了。想起的自然是孔子的那一段話:予欲無言。天地何曾言哉?一切都在自然地運轉。有時候說多了,問題反而更千絲萬縷。孔子周遊列國,最後不也自嘲爲喪家之犬。當然,孔子也說過欲居九夷的話。中原既然已經朽壞,君子居之,蠻夷之地還是可以育養聖賢種子。
好在,孔子只是一時慨嘆。一部《論語》,雖然不是孔子親筆所書,然而記載了孔子青壯年以至老年的諄諄善誘,蘭言蕙語。說與不說之間,留下與離開之間,繼續與停止之間,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的是一種沉潛,一種思索,以及真實的存在。不斷地訴說而缺乏省思,所言往往容易淪爲形式化的瑣碎,亟亟向外的求索。退一步的思量,則是繼續向前的動力。方向明確,原則清晰而不渾渾噩噩,則是珍視生命,尊重人生的態度。
因之如此,話最終還是要說的。
七周年的今天,從外在言之,我們有了極大的改變。從前不接地氣的書院,終於接上了地氣;從前狹小的空間,今天終於寬敞了不少;從前嶄新的建築,也終於換來了修復後的舊貌,充滿了歷史的韻味。無疑,這是比較理想的空間。老人以及小孩不再需要氣喘吁吁地爬上三樓,更多的人也因此而得以接觸書院,接觸自己的文化。過去的空間,有過去的空間可以扮演的角色;今天大家看到的空間,未來自然也有它可以做,必須做的事情。事在人爲,此言不差。 
只是,我們爲甚麽,不爲甚麽。有所爲有所不爲之間,仍須要往聖先賢的指引。錢公曾經說過,中華文化是不容易往前進一步的。因爲,中華文化有很多的考量,有許多的道義必須兼顧。然而,只要中華文化向前一步,這一步必定是沉著的,再也不後退。這便是一般人與聖賢的區別。一般人經常後悔、懊惱、愧疚,以至於鬱鬱以終。至於聖賢的樂,聖賢的自在,則建立在莊敬以及道義之上。故此,孟子說:古之於民偕樂,故能樂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若果你僅僅看到了憂,念念於憂,你便不知道甚麽是真樂。中華文化的快樂與幸福,建立在付出、貢獻乃至於犧牲之上。只要社會和諧,民衆和樂安康,我們便覺得愉悅。此處是可以細細玩味的生命之智慧,人生之無窮以及豐厚。不想付出卻想收穫,這並非中華文化給予我們的教育。
今日,我們的環境是變得更好了,然而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原則,我們的精神始終不變。
須知,這裡是一個接納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拒絕的地方。如同大海,萬千河流最終回歸浩瀚的海洋;但是,腐臭的屍體,大海將把它推向岸邊。接納因爲我們包容,也因爲我們總是滿懷希望;拒絕則因爲我們必須堅守,也因爲我們須要爲清靜誠慤、禮敬和善的空間,盡我們把關的責任。此處如果無異於外面的紛擾不安,究竟也只是一個是非之地,書院存在的意義爲何,這是值得我們去反省的關鍵。回家的路其實甚爲簡單,並不複雜。複雜的只是人心。回歸我們的善性,少一點私心,尋回迷失已久的良知良能,回家的路其實只差一步。 
遷入此處,對我們而言是另一個里程的開始。還有更新、更多的艱難險阻橫在我們的面前,等待著我們去克服與解決。只要真心想要做點兒事,磨煉是必不可少的。七年以來如此,此後依然如此。如此思,如此想,無禮以及不公,刁難以及阻礙,也就不會成爲前進的絆腳石。同時也就沒有在困境中逗留,自怨自艾的理由。抱怨與埋怨,只會讓我們裹足不前,虛耗我們的心神與精力,生命已然短暫,實在沒有必要去計較這種無謂的私心欲念。朱子謂:學者但當就意見上分真妄,存其真者,去其妄者而已。一般而言,此中難處便在於人們經常將虛妄的當作真實的來持之守之。若能一切尊禮守義,以直報怨,人生無不坦然。往聖先賢的教誨,人多知之,欠缺的就是能否切實貫徹,用心落實。知行合一,生命也就能匯入天地宇宙,也方能走得更深遠。錢公說的“多思反多私”,其理然哉。想要仿效莊子筆下大鵬鳥“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逍遙自适,首先便得捨棄不自覺的庸俗。俗知俗見常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諸位須知,我們並非爲著我們個人在做事。試問有誰會選擇創辦書院來滿足個人的欲念?
因此,你的理解,你的配合,方才是我院繼續承擔使命的動力。另一方面,這種真心實意的理解,以及高度的配合,也並非爲著我們個人。你是爲著大衆以及整個中華文化之復興,從而把自我放在一個不重要的角落。如此的無私,修養也就自然地有所晉升。當一個人充滿私心的時候,再容易的事情也會功虧一簣;當一個人學會無私的時候,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堅持下來,再艱難的事業也會在水滴石穿的毅力下,循序而有成。
這七年來,基於對我院的關心以及愛護,很多來訪者對我們提出了許多的建議,甚而至於可以謂之索求。對此,有一些話我們在此也就直言不諱,希望諸位勿以爲意。尤其是期盼我們多走動,多攀關係,多主動對外出擊的,我想在此提出一個重點,亦願諸位能夠感同身受:我和黃老師同諸位一樣,擁有一個平凡的身軀,一天同樣只有二十四小時,七年以來從來沒有額外多過一秒鐘。我們同樣有父母須要奉養與陪伴,有許多瑣事須要處理。除此以外,更爲重要的是,我們是一名老師。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的職責在於用心地讀書與備課,思考與總結,教育以及啓發。過多的外務,必然影響教學質量。而教學的不盡如人意,其最終的結果必然導致書院的倒退與沒落。如此這般,我們又如何能盡心盡力弘揚中華文化?
如果大家願意長遠地考量,如實地解決問題,諸位自然明白各各分工,協同合作的重要意義。我和黃老師實在沒有辦法甚麽都做好了,讓大家來享用。同時,也實在不應該反過來要求我們處處迎合苟同。要知,書院的創立並不為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情緒、欲望以及私心。這是但凡到書院來的同仁,必須清楚的事實。如何體恤老師,回歸尊師重道的傳統,是我們能否長久堅持與維持的關鍵。朱子曾如此說過:“如一個大公至正之路甚分明,不肯行,卻尋得一線路與自家私道合,便稱是道理。今人每每如是”。七年來,類似的人與事,我們經歷了不少。今日諸位得以聚會於此,也是七年來種種的遭遇累積而成的啊。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周遊列國,厄於陳蔡,畏於匡,受盡冷落與白眼,兩千五百年以後讀來還依然讓人感嘆和扼腕。如今,我們何以繼續這樣的行爲而不自覺?由此敞開去,今日對教師的諸多要求與批評的現象,實在是社會的病態。因此,不管是華小、獨中、國民型中學以及三院,校長以及教師理應受到尊重和愛護纔是。肆意的謾駡、責備和指手畫腳,將造成嚴重的後果。諸位應當謹記《禮記》〈曲禮〉的一句話:道德仁義非禮不行。人人能夠躬身自厚而薄責於人,天下的和諧也並非太艱難的事情。
最後想說的是,我們大家只不過是正道的守護者。我們僅僅只是中華文化的田裏,一名辛勤的農夫。任何謀功計利的私欲,都將使田地裏的秧苗枯萎。《易經●艮卦》〈彖辭〉謂: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誰動誰靜,爲何而動,爲甚麽而靜,如何動,以及如何靜等等,當中自有嚴謹和細緻的考量。
路,就在腳下。邁步向前,一步一腳印,將又是另一番新的境界。 
 

2017年1月2日星期一

“七周年慶暨喬遷新院開學禮”照片分享

我院擇於二〇一七年一月一日上午十時,舉行“七周年慶暨喬遷新院開學禮”。屆時感懷往聖,禮敬先師,致意吟唱,開宗講話;禮畢鋪席聚餐,品茗暢談,揮春贈送,祝福共勉。
新院地址: 
26, JALAN RAYA TIMUR ,41000 KLANG, SELANGOR. (舊址往前約百米雙層百年老屋)
更多照片可瀏覽  照片分享
 


 
 


古琴文化涵養班(逢周二)



古琴有著逾四千年的歷史,是古代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道器。


古琴的音韻晴和溫潤,寧靜中不失活潑,中正平和而能生趣盎然的特點,更是躁動不安的現代生活,撫平情緒,安定心神的德音雅樂。

日期:逢周二晚間
時間:七時三十分至八時三十分
八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分
學費:每月二百元(三月一付)
備註:需購琴或自備琴

報讀電話:黃老師(012-453 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