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何乃健老師”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何乃健老師”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4年10月23日星期四

何乃健老师追思会(2014年10月28日)



我院谨订于本月28日(周二)晚八时至十时举行“何乃健老师追思会”。

是时何师长兄何乃龄先生将示旧照叙说生平,师之知交、文坛前辈亦将颂诗析文述说点滴。盼同来追思缅怀。 

哀赞:
文田务农生涯,杏坛树人恩浃。古道热肠奔马,霓虹晚霞,有心人乃渐归家。 
老骥伏枥豁达,灵龟浮海行侠。今世温情安塔,荷塘鸣蛙,无穷意乃见学涯。 

敬学书院追思

2014年9月10日星期三

悼何師乃健先生


文田務農魂縈,杏壇樹人性情。
古道熱腸奔馬,霓虹晚霞,有心人乃歸家。

——悼何師乃健先生憶公逝後第二日傍晚喪府門前一片稻田擡頭乃見霓虹似來相伴


黄智鸿

奔马息驿

2014年9月9日《光华日报》<文艺光华:悼念诗人何乃健特辑>

文:王德龙


何老师小时候,母亲曾带他去相命,相士批了八字后说老师是奔马命,注定终生劳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我们去探访他,他说:“八月南下讲课,边讲边咳,真的是累坏了。”我冲口而出:“老师不应该还这么劳累啊。”过后有人拨电来慰问,他躺在床上,喘着气虚弱地说:“这样子生命才有意义。”

熟悉老师的都知道,他是童子军,行善很早便已化为日常言行。后来学佛,结合本性已然的悲悯,他对众生的用心与呵护,更是有口皆碑。我初中时便已听闻老师的大名,真正结识老师,那已是10年前的事。后来我们办书院,他把刚买的一百本书送来,除了表示支持,也希望这些书对大众有益。过后他还积极倡议我们和他合著一本小书,也就是大家今天在书店里仍可看到的《让作文更精彩》。老师虽然不说,但我们心里明白,他老人家是在为我们护航。这种关怀,这种苦心——走笔至此,难以为继……

周三一路北上,大道两旁的柚木花盛开。但是我们没有喜悦的心情。因为几次离别,都是柚木花怒放的时候。车过北海以后,沿途都是稻田。这是老师不知踏过多少遍,费过多少心力的田地了。在这个稻米应该收割的时候,稻田却没有金灿灿的色泽,更多的是青黄不接,很多地方稻禾倒下,在田地里形成大大小小的凹坑。何老师曾说过,这是稻田常见的疾病。而在我们眼里,稻米正用着它们自己的方式,在为一位慈祥的长者,谦卑而饱含生命智慧的仁人守丧、送行。
事发突然,心情一直没有整理好,思绪也有些乱。我只想轻轻的说:老师为众生劳累了那么多年,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奔马息驿,今我来思。

后记:星期四上午十时许,我们从北海赶往丧府,车过双溪大年以后,暴雨骤降。雨停后,整个天空乌云密布,雷声轰隆。傍晚时分,细雨霏霏,夕辉的映照下,老师门前赫然出现了极大的霓和虹。

××××××××××××××××××××××××××××××××××××××××××××××××××××××××××××××××××××××
(转载自杜忠全老师面书页面)
2014年9月9日“文艺光华:悼念诗人何乃健特辑”编后语——”2014年9月3日,诗人何乃健安详而逝,这个特辑,是我能为长者所做的。邀约的撰稿人之中,蔡欣是北马作协联委会副主席,与诗人同住米都而长期接触的;巴生敬学书院的山长王德龙,则自谓在办学过程中受恩良多,感触也极深。远在台湾的佛光大学文学系兼职讲师周煌华,自2004年在米都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之后,就断断续续接触诗人,而拉曼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马峰,则是诗人生前最后一次巡回演讲之主办单位接待人之一,都按各自的接触写出了某一侧面。八字辈诗人陈伟哲,也应邀为诗人赋诗送行。感谢所有的作者在最短的时间里一起完成这个特辑,这也可见,无论是与诗人长期交游的,或只在某些场合与诗人有所交集的,都不约而同地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2014年9月9日星期二

歸去來兮——悼何乃健老師

  
一、

你说
你将离去

星斗满天
蛙叫阵阵
野蝉噤语

一颗彗星
拖着长长
长长的
眷恋
       
       
           天际

二、

你说你必将回来
以一个更近于
完美的姿态
踩着一朵朵
红的
黄的
白的
清莲

走上悲愿
垒砌的霓虹
归队
人间

三、

你说
稻花丰硕
荷花雅致
地心的引力
让人直立于
天地之正中

你说
是的
你曾这么说过
你是一匹奔马
注定
奔跑
与未来竞走

浩渺苍宇
想必已是你
再一次开拓的
宏伟规划



后记:
        我看见
        一道坚毅的
       
        直指
        宇宙的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