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龍‧學習華文是責任也是樂趣
2011-03-08 19:06
中文與文化的學習,原來就是既責任也極富樂趣的。世間學問的學習與傳承,總脫離不了這個規律。
考不考華文科,如果不提上台面來談論,或許並不是甚麼大的問題。然而,一旦這個問題成為全國新聞,並且是備受關注的課題,那麼思考的角度就得相應地改變,如何全面而中庸地考量與回應,已經必不可免。如今的時代,似乎已經變成一個害怕責任,不談義務的時代。凡是涉及這一方面的內容,總會與壓力、無趣、辛苦等消極名詞扯上關係。迴避了義務與責任,滿腦子只有一個“我”而沒有他人的時候,所有的事情將無法從一個圓融的角度來進行思考與判斷。
至於樂趣,它是人類繼續活下去的動力之一。然而,樂趣是需要自己去發掘的。科學家做實驗的過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很枯燥和乏味的,但是對許多嚮往科學的人而言,他們卻樂在其中;維護中華文化,愛護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對一些人來說,或許它太沉重了,然而對許許多多以此為畢生志向的先賢而言,他們不僅僅苦中作樂,他們還將之轉化為安身立命之道。
事實上,當人們只是抱著玩的心態去面對生命的時候,人們最終會發現世界上是沒有甚麼東西可以長久地玩下去的。尤其是抱著功利的目的去玩,很快的大家就會發現,生命再也談不上意義與價值。因此考多少科優等,拿多少的分數,以及可以不可以申請到獎學金等考量,只是生物層面的問題,這一切和人生,和成功的、偉大的人生沒有必然的關係。因此,義務與責任以及樂趣的課題,必須統一起來思考,缺一不可。通過責任而生樂趣,或是經由樂趣而生責任,除了起先存在著一個先後的問題,最終兩者必融合在一起。條分縷析而不見全體,錙銖必較而無法全盤考量,並非中華文化的要義。
關於年輕人不報考中文的課題,從上述的角度言之,我贊同如果家長以及孩子暫時無法理解大家的苦心,以及整個華文教育所面臨的困境,轉校是一個最好的折衷辦法。我的朋友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人選擇到北傳佛寺裡去修學,但是他要求不茹素和不讀佛經,寺方不允許,這個人理直氣壯說:“這是我的權利。”往下思考,我們便會發現,一切以權利為出發點的時候,學校和老師最終將喪失管教和培育孩子的能力。當然,就此事而言,如果必須純粹從一個無情的角度來談權利,那麼家長和學生固然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學校當然也有堅持的權利。至於法律,當法律本身不夠完善或者公正的時候,說法律沒有規定不可以不考等等的話,其實只不過是借用不完善的體制來滿足私慾,這除了只能是暴力的行為以外,已無關正義。
但是,我更願意看到的結果是:大家都可以很負責任並且很有樂趣地去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往下當然還有很多問題值得商討,但是那是另一個問題,此處不混為一談。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王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