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誕一日學,大家誦了這一篇,【禮記·大學】的第一及第二節。這篇是古代讀書人約十五嵗必讀的。
【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多多學習的目的,在於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在於使人自新,在於使人處於最美善的道德境界。知道所當處的道德境界而後有確定的志向,志向確定而後能心靜不躁,心靜不躁而後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而後能慮事周詳,慮事周詳而後能達到最美善的境界。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後次序,就接近學習的目的地了。
【小結】此節論大學的目的以及達到目的的先後之次。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囯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古時候想把彰明内心美善本性推廣到天下的人,先治理自己的國家;要治理自己的國家,先整頓自己的家族;要整頓自己的家族,先修養自身;要修養自身,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使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先招致自己的良知;招致良知在於格除物欲,物欲格除而後良知到來,良知到來而後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後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後才能修養好自身,自身修養好而後家族纔能整頓好,家族整頓好而後纔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而後天下太平。從天子直到平民,統一地都是要把修養自身作爲根本。根本亂了而要把末端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該用力深厚的用力薄,而該用力薄的卻用力厚,〔要想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這就叫做知道根本,這就叫做良知的到來。
【小結】此節論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以修身為本,強調本亂而欲末治,是不可能的。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六程:止、定、靜、安、慮、得
八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多多學習的目的,在於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在於使人自新,在於使人處於最美善的道德境界。知道所當處的道德境界而後有確定的志向,志向確定而後能心靜不躁,心靜不躁而後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而後能慮事周詳,慮事周詳而後能達到最美善的境界。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後次序,就接近學習的目的地了。
【小結】此節論大學的目的以及達到目的的先後之次。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囯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古時候想把彰明内心美善本性推廣到天下的人,先治理自己的國家;要治理自己的國家,先整頓自己的家族;要整頓自己的家族,先修養自身;要修養自身,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使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先招致自己的良知;招致良知在於格除物欲,物欲格除而後良知到來,良知到來而後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後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後才能修養好自身,自身修養好而後家族纔能整頓好,家族整頓好而後纔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而後天下太平。從天子直到平民,統一地都是要把修養自身作爲根本。根本亂了而要把末端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該用力深厚的用力薄,而該用力薄的卻用力厚,〔要想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這就叫做知道根本,這就叫做良知的到來。
【小結】此節論要想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以修身為本,強調本亂而欲末治,是不可能的。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六程:止、定、靜、安、慮、得
八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