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星期四

話説“馬來西亞人”——山長王德龍


“馬來西亞人”並非一個空洞的概念。
“馬來西亞人”的凝成,取決於我國各民族之間語言、文化、風俗、以及思想的交流和融合。而這樣的交流以及融合,關鍵在於能否處於自然、開放、相互尊重、彼此欣賞和公平公正的基礎上促成。任何政治意味的勉強,將使數百年來不斷更新和深入的融合過程,放緩步伐、中斷,乃至於毀於一旦。要之,急躁只能引發衝突。
另一方面,任何個人片面或者拔高的言論,無視於事實的主張,亦將淡化“馬來西亞人”的意義。與其爲了簡便易成而呼籲放棄馬來人、印度人、華人的稱謂與強調,不如呼籲各自正視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一個尚且不尊重、不愛護、不認識自己文化的民族,我們如何奢望他能夠尊重他族的文化,他族在我國合理以及合法的生存、繁衍與發展的權利?缺乏交流的基礎,我們又何以在和諧、與人爲善的前提下,促成獨特的“馬來西亞人”之凝成?
坊間目前比較流行的去“華人”觀念,以爲只要強調“馬來西亞人”,便能解決華人在我國生存的窘境,不能不説是顛倒是非。首先的一個問題是:其他民族是否願意放棄各自的身份只談一個“馬來西亞人”,已然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如果其他民族不認爲這種放棄是可行的,乃至於可能希圖從中坐收漁翁之利時,華人自己放棄“華人”的身份,無疑就是自取其辱,或者讓人有機可乘,甕中捉鱉。
其次,果然大家都放棄了各自的身份,只著重強調“馬來西亞人”時,並不意味著民族與民族之間就已然和諧相處,政策上不再有任何的偏差。而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各民族以什麽來交流,以什麽來融合?各自放棄各自的語言、文化、風俗而空談“馬來西亞人”的形成,其結果必然是全盤的西化。否則一個沒有真正内涵的“馬來西亞人”,如何立足於世界?
從一個更通俗的角度審視此課題,如果須要放棄“華人”的觀念方可促成“馬來西亞人”,那麽何以近些年來衆人都在追尋著古早味?華人器樂與聲樂,華人的多神信仰,華人各籍貫的方言以及飲食,華小、獨中、國民型中學、三院等等,難道就妨礙了“馬來西亞人”的形成?答案顯然不是如此的。如果上述的各籍貫語言和風俗仍有尊重和保守的必要,去“華人”的課題也就應該終結。因爲我們從來不會認爲只要“華人”,而不要福建人、廣東人、潮州人、客家人、海南人。同然,何以“馬來西亞人”就必須放棄馬來人、印度人、華人的身份?
對於多民族凝成的我國而言,各民族的身份是“馬來西亞人”身份的基礎和實質内涵。必須回應的問題,仍舊須要獲得正式與合情合理的解決。任何童話式的幻想,近於文革時期假、大、空的言論,將無可避免的引發更嚴重的問題。要清楚知道的是,應該負責任的一方,還必須負起他該負的責任。我們替代不得,也沒有必要替代。我們切勿以爲,我們肩負了他方的責任,問題也就得以迎刃而解。必須明白的是,過度的隱忍並不能真正換來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
“馬來西亞人”的凝成,本就是複雜和艱難的事情。也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自強不息,再接再勵,代代相承。唯有如此的毅力、耐心與遠見卓識,方能實實在在、真真切切融鑄一個内涵厚實的“馬來西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