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星期一

保守 . 尊重 . 判斷 . 進取——山長王德龍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合乎群居的原則。如果心靈與心靈之間,可以自然融合,可以自然互信,那麽也就無須着重談論尊重。因此,尊重必是人爲的。然而人爲也是自然的。如同螞蟻分工合作建造蟻巢,蜜蜂群策群力構築蜂窝,本身即是在自然的基础上,經由後天的用心經营和努力改造所致。從人的角度言之,即使離群索居,回歸自然,這里仍然还有尊重大自然,尊重天地的義務存在着。要之,尊重可以説是個體生存所需,這是動物層面的觀點。然而除此以外,尊重個體以外的一切生命和物質,亦當目為責無旁貸的本能,這是人文的觀點。

        由於尊重,人類必然須要學會包容、接納,以至於忍讓和退避。但是不應該忘却的是:所謂尊重是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一切言行,必然是雙向的。甲尊重乙,乙卻因此而咄咄逼人,傲慢無禮,尊重也就喪失其意义。唯有人人皆具此思想,尊重才得以行之久遠,人類或者天地萬物,也方能周流不息。而尊重也有限度,也有對像。孩子尊重父母師長,父母師長慈爱、關顧孩子,絕没有父母師長尊重孩子之說。这是中華文化嚴謹和細緻的一面,當細心體察和領悟方是。至於尊重不能丢棄原則,尊重不該淪爲放縱,这也是必須深思熟慮,切勿挂一漏萬的另一个重點。

  由此説開去,如果今人所言之保守必含貶義,那麽輕易、草率地說某人保守,某民族或某國家保守,無疑是不尊重該人、該民族、該國家的行爲。事實上,保守一詞,除了守舊,固執於已然錯誤的事物這個含義以外,尚可以包含固守傳統,固守正義和真理這一層含義。擇善固執也是保守,卻不能說擇善固執是錯誤的。於此基础上,还得進一步探討的是:當我们隨意使用保守這个詞語時,是否意味著人生和時代的變動與變革是必然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還需辨析的也就包括了變動與變革本身。從中華文化审視,從《易》的觀點言之,世界縂在流轉不息,只要停止了變動,世界也就滅亡了。一顆種子落下,從發芽的那一刻開始,不僅僅該芽葉在生長、在變動,即使是大地,也在根的不斷往下和往周邊生長的過程中,改變了原来的面貌。因之,宇宙無時無刻皆在變易中。

        然而,这僅僅是宇宙大自然的一面,这是我們透過肉體可以直觀感受的一面。另一面則是宇宙大自然不易的一面,肉體不容易或者根本無從感受。在有引力的地方,苹果一定往下墜落,这是不變的定律;人固然發明了飛機,但是飛機的原理卻非發明所致,飛機的原理是人的聰明才智所發現。因此,宇宙大自然的法則是不變的,不斷變毁的只是物質和生命。物質和生命會生滅,規律、法則、原則則不生不滅。由此處出發,人文界自有人文界不易而必須尊重的一面。經過千年萬年總結出來的人群共存共榮法則,需要謙卑地學習與傳承,而非任意、任性、傲慢地踐踏與挑戰。錢穆先生在《文化的前瞻與回顧》中對此曾精辟說過:“進取是取你之所未有,保守是保你之所已有。所以進取尚在空虛渺茫中,而保守則是具體的真實”。故此,正确的判斷是人生前進的前提。

        唯有保護與持守既有的,方能進一步言进取。丟棄了原有的、優秀的而大言進取,這是蒼白、浮華和急躁而已。不過是把手里實在把握的遺棄了,卻去追尋眼前渺茫的遠景。今人之進取,建立於身體健康之破壞,家庭幸福之犧牲,以及社會安寧之消解。表面看似進取、建設、進步,實質則是加速毁壞而已。無法正确判斷這一點,短暫的生命便真是夜半曇花,只如白駒過隙。因此,保守是將你所固有的好和善,優與良,真和美,珍之惜之。也唯有中國人於此深有體會,凡言慎終追遠,承前啓後,繼往開來,此中便是個體生命逸出了小我,在廣闊的時空中,在代代相承中,肉體縱使消亡,只要曾經立德、立功、立言,此渺小的我,便會长留此天地宇宙,化爲社會、人群的一部分。孔子如此,佛陀如此,五千年不曾間斷的中華文化無不如此。

        於此基礎上,代代續有增補,有所開新,文化和社會才會枝繁葉茂,欣欣向榮。捨本逐末,一個人,一個文化,將變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將枯萎而至於消亡。言不朽自當從此處立足,錢穆先生《雙溪獨語》曾言:“中國人之不朽觀,非靈魂之不朽,乃人心之不朽。非進入天堂得不朽,乃即在人世得不朽。”  

        人生得以不朽,方才是真實的進取。能夠忘卻小我,護持他人之不朽,則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