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槟城或马六甲的老街上,战前的房子以及商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细的做工,以及岁月镌刻的痕迹,深深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如果仔细玩味,不难发现,这些老街区的匾额、对联、招牌等,也是形成文化历史氛围的重要因素。走在槟城老城区,我国著名书法家崔大地先生、孔翔泰先生以及竺摩长老的书法,举目皆是。就连现代草圣、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书法,也都陈列其中。至于马六甲,华教元老沈慕羽先生厚重的颜体更是花开遍地。若将这一些书法尽皆除去,古城的精神与气质将明显改变。
在我国,但凡历史近百年的城市、市镇,这种以书法形式呈现的匾额、对联、招牌等,一直是老城区、老街区人们熟悉的艺术形式。惟其熟悉,因此也经常不以为意。倒是生活在比较新的城市或社区里的人们,对这一些艺术形式被电脑字体迅速取代,往往显得敏感,并且经常不约而同地发出慨叹。时代在进步,时代在改变,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变化之中是否可以容许不变?或者,在变化之中,原来的艺术形式是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关注和保留?
先不说匾额与对联,即便是招牌,除了新颖的各种设计以外,邀请书法家或者能书者题字,是不是可以纳入门面设计的考量?电脑字体固然有多种选择,但是适合作为招牌字体运用的,大概也还是那么几种。更为关键的,当然是电脑字体的格式化、平面化、庸俗化。如果细加思考,不难发现传统以书法形式制作的招牌,极富个性与美感,更能让一间店面和一座城市焕发光彩和生命力。
到博物馆、艺术馆、画廊去观赏艺术品,固然是极具品味的生活方式。然而同时也该作如是想:艺术本就应该回归生活。生活中举目便是艺术,人在艺术中,不是更好的一种生命状态么?而如果教育更重视的是潜移默化,那么除了规定的音乐、美术教育以外,孩子生活的空间便不乏艺术的因素,岂不是教育的其中一个重点?商家们以一个小小的招牌,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既富于意义,又可以改善自己的门面形象,何乐不为?
除此以外,书法家、艺术家甚至在学的学生,因此可以获得相应的润笔,可以更好的生活,从而更专注于创作,不也是国民可以略尽绵力的事情么?与其慨叹学习和从事任何一门艺术,注定要一生坎坷,不如思考我们如何创造一个适于艺术家生存的空间;与其感叹这个时代出不了大师,不如思考如何让书法家安定下来,在比较宽裕的生活空间里继续学习与提升,真正用心于创作,如此一个地方才具备了翘盼大师身影的条件。
而就一个地方的面貌言,或灵动,或典雅,或厚重,或朴实的书体,正是一座城市、一个市镇迷人的独特姿态。
在丰富与多元中,全民正把自己生活的环境,改造成一个巨大的展览馆和休闲空间。天天游走于如斯优美的书体中,人的心情,人的气质,又怎能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