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星期五

敬學書院三周年山長致詞(01.01.2013)


今年過得特別快,倏地一年又過去了。這無疑説明著書院相對於往年,課程、講座與活動進行得更多,外邀我和黃老師給大衆講課的講座也比過去多。能夠給大家上課,分享我們的心得,是我們特別樂意的事情。步調緊湊而充實的一年,昭示著傳統書院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不禁這麽想到,如果有更多的地方辦起一座又一座,具有傳統書院特色的學習空間,無論以“書院”為名,或者以某某文化中心、學坊或其它的名號為名,只要能夠以中華文化為主導内容,以發揚民族經典為主要職責,並從中培養和樹立民衆的道德意識,提升民衆的涵養,培植民衆善良的心,促進善良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絕對是充滿著歷史感與文化感的生命活力。

於此必須強調的是,作爲一所以藏書、讀書、教書、論學、編書、刊書、相互砥礪為職責的書院,過多的活動是不適宜的。動得太多,從而失去閲讀的時間與心情,自然違反了書院的根本原則。動得太多了,我們便少了靜心沉思的機會。生命的虛浮無根與惶惶不安,往往就是因爲動得太多了。動與靜應當相結合,向外的動是爲了接引更多的民衆,而不是因爲我們需要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向内的靜,是因爲我們必須創造時間與空間給自己,讓自己在紛擾與動蕩的環境中靜定下來,充實、修養自己,讓自己内在更豐富以後,方可以為大衆的事業走得更遠,做得更好,更深刻。

我們當知在時代之上,看出時代之弊端,與我們補偏救弊所該用力之處。能夠如此,便是一名可以開風氣的人,這也就是俗稱的“英雄造時勢”。然而,我們也該有龔定庵“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胸懷與氣魄。我們是否得以開風氣,這是無法預知的。而我們自然也不應該有這樣的觀念一直橫在胸中,執著而始終不自知。為家國做事,爲人民服務,為文化的賡續盡一己之力,方才是我們時時刻刻該銘記於心的事情。因爲做的是大事,因此便須毀譽由人,任運自然。能“人不知而不慍”,而常患不知人,那麽一切自有其自然而成者。

乘此三周年之際,我必須在這裡呼籲的是:回歸尊師重道的傳統。教師作爲指導我們未來方向的人物,如果不被尊重和禮遇,我們的未來將是岌岌可危的。如今家長與學生對教師輕則不屑、恥笑,重則呼喝、狀告乃至於打罵,是十分令人痛心的怪異現象。這不禁令人想起禪宗的一則公案:師父與小沙彌出門,路上遇到一名爲著自己無法渡過小溪,而在溪邊發愁、徘徊的女子。師父二話不説,背起女子涉水而過。女子謝過師父后,師徒倆又繼續趕路。小沙彌憋了很久以後,終于忍不住對師父說:“師父,你背那女子渡過小溪,豈不是犯戒了?”師父答道:“我早已經放下了,你還沒放下嗎?”誠如大家所知道的,從佛教的教義出發,這則禪宗公案要説明的是起心動念如果純正無染,事情過去以後不再執著,如此便能“若無閒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然而,如果從教育的角度審視,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樣的事實:小沙彌如果尊師重道,他大可以馬上請教師父說:“師父,如果按戒律,我們出家人不應該觸碰女子。但是剛才師父不但觸碰,而且還背了她渡過小溪,不曉得這當中有什麽講究,還請師父示下。”相信小沙彌的彬彬有禮,師父寬慰之餘,必定詳細為他解説。公案裏的小沙彌,犯的正是貢高我慢、自以爲是的毛病。作爲學生的首先無禮,並無理取鬧地質問老師,這種不謙虛的態度,自然障礙未來的發展。如今社會鼓勵發言,並經常說東方人,尤其中華民族含蓄、内斂,不善於説話,表達自己的見解,是我們文化莫大的弱點。殊不知這正是中華文化中,謹慎、認真、謙卑、和氣的傳統。爲了發言而發言,爲了提問而提問,爲了質疑而質疑,而事實上内心混合了個己自私、好名好利和好勝斗勇之心,試問我們怎麽可以助長這種歪風?這種歪風足以敗坏人的心術。

另一方面,錢公賓四先生曾言:“蓋中國人智慧,常主從易簡中見繁,從無限中覓具足,於實踐中証真理。”如何化繁為簡,如何在生命紛繁的千絲萬縷中辨別方向,趨向光明,是我們接觸民族經典,學習自身文化時應當體會的重點。將之用於人際相處,我們亦當謹遵這個傳統。不求人人與我同,不求人人聽從我,在相互尊重中學習、成長與辦事,生命便會少掉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煩惱。這就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記》〈學記〉謂:“大時不齊”,用現代的話來説也就是“真正的時機不要求步伐整齊劃一”。每個人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作用,在與人和睦的配合中完成自我的提升,以及人類整體的成長與進步,是更難企及而又必須漸次達到的境界。《論語》裏有〈鄉黨篇〉,所謂“黨”本就是不好的名詞。“黨”是基於個人利益而聚集起來的小群體,故有“朋黨”之稱。因此,我們必須經常提醒自己,反問自己:“我是不是正走在‘朋黨’的道路上?”如果答案是的話,那當然必須戛然而止,復歸正道。從書院的角度言之,我們並不能夠說別人不支持我們,便是別人的罪過;別人不辦書院,便是別人的知見不足。這是狹隘的想法,也就是“朋黨”的想法。我們既要有持守文化傳統的意識,也要有博大和開放的胸懷。我們應該在各各分工,和睦合作中,完成復興中華文化的使命。 

至於要復興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經典,我們須要提起的是一股正氣。那是一股剛正浩然之氣、正義凜然之氣、無懼無悔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