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星期四

中國報專訪(上):不向現實低頭 只為理想付出 逆流辦書院

(轉載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379491,刊登于18-12-2012)
特約:蘇德洲
圖:蘇德洲、受訪者提供
 書院,在21世紀是多么遙不可及的名詞。
 對這個年代的人,還可能會把“書院”誤以為是書店,專門賣書,畢竟這個年代並沒有書院的立身之地。
 在雪州巴生這座歷史皇城,在其印度區卻有一間富有中華文化氣息的書院──“敬學書院”。
敬學書院是在2010年1月10日,由兩名留學中國的大馬書生──王德龍博士和黃智鴻碩士所創立。他們熱愛中華文化,因而攜手開創這個文化空間,讓書院在這個年代的鼎立,為中華文化帶來新氣象。
 敬學書院坐落在巴生火車站對面,鄰近印度街,屬于老城中的舊區,自有一番古樸風貌。
嚐試后才知結果
 他倆在中國南京大學畢業后,不僅是帶著一張文憑返國,在尚未畢業前,就已滿懷理想和抱負,要在這條印度街創辦書院。
 王德龍和黃智鴻現年分別是37歲和29歲,他倆先是師生關係,后來是好同學、好朋友,因為師從曹虹教授,成為同門師兄弟。之后,在共同的理念下,他們讓書院在文化氛圍低迷的時代,重新有了生存空間和價值。
 當年,他倆剛完成學業,是名副其實的窮書生,一心要實踐夢想,但身上又沒資本,唯一的辦法就是向人借錢。
 在這個年代創辦書院,在現代人眼中是難以生存的事兒,王德龍是向父親借錢,其父親難免遲疑和疑惑,經過德龍的講解,和抱持滿懷理想,最后其父也答應了。
 至于黃智鴻,則是向朋友借錢,亦面對同樣的遭遇,許多友人均不看好他創辦書院,幸好智鴻還是獲得朋友支持,書院才得以順利創辦。
 德龍說,從經濟角度看,復辦書院很不合時宜,但只有嘗試過了,才知道最后的結果。因此,要創辦書院,他們的毅力比很多人來得更堅定。
再窮,也要辦好文化課
 創辦書院在這個時代並不容易,尤其是科技時代,資訊隨手可得,知識和資訊盡在彈指間。談起書院的成立,德龍和智鴻異口同聲說:“實在不容易”。
 他們始終面對資金的問題。第一年時,因為缺乏學生,差點無法開班授課,但他們始終有著不輕易放棄的心。
 敬學書院首個課程,即茶文化課,甫開課只有6名學生,人數不多,但對他們而言,已是好的開始。
 雖說學生人數不多,學生繳交的學費,當然也不多,這一幕和當年錢穆先生創辦新亞書院時極度相似。
 德龍說,錢穆先生創辦書院時,學生繳交不起學費,老師拿不到薪水,情況比敬學書院還糟糕。
 德龍還說,一些貧窮學生沒地方住,就睡在書院走廊,教師的情況也沒太大差異,一代國學大師下課后,把桌子拼起來,當成床來睡。
受儒者錢穆影響
 “敬”在古文中有做人要認真和負責之意,“學”則是指人格涵養和知識學問。因此,“敬學”顧名思義是指做人或求學,都得認真和慎重。
 創辦“敬學書院”,除了兩人的理想和目標,也受到歷史學家、一代儒者和教育家錢穆先生的著作《新亞與遺鐸》所影響。他們的書院概念是從這本書開始,由模糊中逐漸變成清晰。
 王德龍說,錢穆先生在50年代時,與一群中國知識分子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並立下24項新亞學規,主要申述作為學生所應遵守的人文條規。對此,敬學書院的院規一一遵循,隻字未改。
 換句話說,錢穆先生在他倆心中,“滋長”成一根精神支柱,這也是他們創辦書院的信念,否則創辦書院的計劃,可能今時今日都無法成事。
被誤會是補習班!
 開辦書院不是做生意,而是以儒佛道為中華文化的核心,開辦儒家、佛家和道家的課程。
 在這個時代,“書院”這兩個字常被人誤為補習中心,這是因一些商人將補習中心取名為“XX書院”,以吸引家長。
 因此,書院創辦初期,常被人上門詢問補習課程詳情,要不然就是一些家長或親朋好友,建議他們將書院“轉型”為補習中心,賺取更可觀的收入。
 對德龍和智鴻而言,不能以“生意”角度看待和經營書院,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門生意。因此他們均反對將書院轉型,改為補習中心,又或一般的教育中心。
 否則,千余年的書院文化,就被糟蹋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 借貸辦學不窮酸
陋室滿書香
在“敬學書院”創辦的半年內,德龍和智鴻的生活重心就是負責早上開門、晚上關門。課開不成,往往只能在書院看書和備課。
 基于創辦書院的資本都是向親朋好友借貸,身上沒多余金錢,更別提每月有薪水可拿,因此書院並沒請人打理和管理,一切都是他們自己包辦。
充實人文修養
 德龍說,書院內的佈置、傢具和書籍,均是他們量力而為採購和增添。有多余的錢后,才慢慢增添傢具和佈置,讓整個書院充滿濃濃書香味。
 簡單樸實的空間,牆上掛著劉禹錫的《陋室銘》及大大的孔子像,有學規,有宗旨,有院訓,除了開辦中華民族思想與文史藝術這些固定課程,也不定期舉辦講座,提升生活品質,加強人們的心理素質,充實人文修養。
 智鴻則說,書院掛著的書法和繪畫,很多都是向書法家陳建成老師所借。書院內的茶具,一部分是他本身多年的珍藏品,一部分是逐漸採購回來。
 德龍也說,這些書法作品都是我國第一代書法家的珍品,過去他們均擔心這些書法作品被上門的小朋友弄破或弄髒,經常提心吊膽。不過,上課的小朋友都很有禮貌,不會隨意觸摸這些畫,讓他們放下心來。
有志氣,貴人伸援手
 成立書院本來就不是為賺錢,屈指一數,從2010年創辦至今,德龍和智鴻一直都為“錢”的問題煩惱,畢竟走文教路線,不可能大富大貴。
 他們也知道市場很現實,也做好心理準備。有些事情是要去做,萬一真的無法成功,就說明時機尚未成熟;如果沒去做,就等于只是空幻想,始終做不出東西來。
 德龍說,他們在2010年10月面對財務問題,當時銀行裡只有1800令吉存款,扣除租金1000令吉,剩余的800令吉就是繳付水電費和其他用途的開銷。
 在這期間,兩人的朋友知道書院的處境后,與家人商量並達成協議,每年贊助書院5000令吉,今年贊助費還增加至9000令吉。
 德龍也說,屋主也熱愛中華文化,認同他們的書院,從今年4月起不再征收租金。
 智鴻補充說,他們遇到很多貴人,然而鑑于書院不賺錢,贊助費也只能維持書院的基本開銷,因此目前也沒有底薪可拿,但他們心甘情願為文化付出。
文化比榮華富貴更珍貴
 書院一路走來實在艱苦,在過渡時期,友人勸告他們不如將書院一個角落闢成補習中心,賺取固定收入,但他們沒有動搖過。書院在人們眼中遲早會被淘汰,然而他們不懼付出,只期待這個時代的認同。
 開辦課程初期人數不足,但他們的信念是學生人數多少無所謂,只要學生肯學,他們願意教。
 這一路走來,德龍和智鴻的理念,逐漸獲得人們認同,一些學員出席他們的活動后,被他們的理念所吸引,成為一分子,幫忙他們努力推廣。
 他們始終認為,從事文化教育事業不一定貧困一輩子,但也發不了財,書院對他們來說,比榮華富貴更為珍貴。


王德龍空閒時愛閲讀
黃智鴻介紹中華茶文化

書法家杜忠誥在壬辰書法特訓營,為參與者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