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傳統民間辦學的教育模式。人們在這裡互相切磋,論學、教學、涵養身心。書院也可以說是讀書、教書、藏書之地。辦敬學書院是爲了推廣文化活動,弘揚中華文化。 書院只是一個據點,雖院址在巴生,不意味著學生一定得到巴生來上課。若其他地方有需要上課的話,我們都可以過去。院址是死的,知識是流動的,我們到哪裏,那裏就是敬學書院了。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還須要嚴肅嗎 ?
還須要嚴肅嗎 ?——王德龍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须要“严肃”吗?未来的世界就不须要“严肃”了?
如果医生开药方、动手术时不严肃,病人怎么办?如果法官审案、断案时不严肃,人民的基本权利怎么办?如果建筑工人建房子、盖大楼、修桥的时候不严肃,我们怎么办?同样的,如果老师备课、批改作业、对待学生的事务时不严肃,教育怎么办?学生没有办法在他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听讲、做作业,以及用心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的时候,人类的未来怎么办?
香港名嘴陶杰在讲座会上说:“你得想想今天的小孩是用什么方式来沟通的?sms、上网、电邮,各种各样IT科技……”,并认为说教、“严肃”会让华文教育一代不如一代,师生关系也势必疏离,因为这些IT新人类根本听不进去。说实在的,对一个只爱上网、玩线上游戏的人来说,除非我们可以像游戏中的人物那样无所不能,否则我们企图吸引他们的一切努力必定是徒劳无功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应该做的,不是不断的改变自己,而是从根本上让孩子以及年轻人知道该如何面对物质的诱惑。成人再变,会比这些科技还快吗?不断的改变本身本已经不符合生命的成长规律。《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佛教也强调“戒定慧”三学,不严肃该如何修学与修行?
陶先生的演讲我没有到现场聆听,具体的情况也不了解,只是就报章所记录的,结合目前我国的情况,有了一点感想。从陶先生的这一番话引伸出去,我们还可以进行思考的首先是:“严肃”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将“严肃”理解成板着脸、只会骂人、笑也不会笑、吹毛求疵的话,那么我们的中文水平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也就太肤浅了。“严肃”简单来说就是“认真”。如果往内里去挖掘,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严肃”就是过去“敬”和“尊”的别名。因为认真,我们负责、尽责。因为“敬”,我们知道该如何对待父母、长辈、朋友;因为“尊”,我们知道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早上称呼他一声,过后便什么事情都不管。寺庙或者图书馆里贴上一张“肃静”的字条,不是为了压抑人性,而是提醒大家身边还有其他人,我们不能够想怎么样便怎么样,必须目中有人,知道“尊敬”其他人。这么说来,所谓的民主同样也离不开“严肃”。
因此,严肃和趣味并不是对立的观念。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玩的时候玩。试想想,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到他成年的时候,他还分不清楚这种基本观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是彻底失败了吗?我的学生毕业出来工作以后,他说他的同事每一天在公司里头只会上面子书、玩线上游戏,只要哪一天他的同事能够投入工作三个小时,他的压力就比较小一点了。听了以后,我深深的为我们片面强调“趣味”,排斥“严肃”而担忧。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大家都忘记了严肃的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时候,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玩和闹,因此家长很“沉重”;同样的,学校老师面对教学以及课堂纪律的时候也会很“沉重”。而必然的逻辑发展是:当大部分的年轻人没有办法在应该严肃的时候严肃,国家和世界的未来也就很“沉重”了。
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
古典文学营(2011年12月24日至26日)
宗旨 :凝聚古典文学爱好者,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意蕴。
26日傍晚六时晚餐后结束
敬请提前报名,以便协调安排。
欢迎下载报名表格,填妥后,请连同营费及一张照片寄到书院,谢谢。
日期 :2011年12月24日(六)至26日(一)
时间 :24日早上九时三十分至十时报到;十时开始26日傍晚六时晚餐后结束
营费 :成人 RM350 / 学生 RM280
联系电话 :王德龙老师(017-390 6756)、黄智鸿老师(012-453 3579)
地点 :敬学书院
1B, Tkt 2, Jalan Raya Timur/KS1, 41000 Klang, Selangor.
主要课程:
(一)何乃健老师 ~ 稻花香里说丰年
(二)苏清强老师 ~ 陶渊明诗中的人生感悟
(三)陈健诚老师 ~ 书法名帖的文学美
(四)杜忠全老师 ~ 敦煌文学:从流沙余韵倾听盛唐
(五)王德龙老师 ~ 杜甫:愉悦与哀伤的雨
(六)王德龙老师、黄智鸿老师 ~ 诗中胡乐——琵琶、胡笳、二胡
(七)黄智鸿老师 ~ 柳宗元的山水气质
(八)黄智鸿老师 ~ 东坡境界中的水
过程穿插雅乐聆赏、品茗交流、影片观赏、户外参观。
欢迎下载报名表格,填妥后,请连同营费及一张照片寄到书院,谢谢。
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再谈文化传承
再谈文化传承
王德龙·敬学书院山长
或许,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读书、求知识、学文化为的是什么?如果答案除了谋取一份职业,赚钱和过好的生活以外,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以及意义,那么我们才有往下继续谈下去的必要。
但凡提倡创新与创意,总是会与中华文化扼杀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意思维联系起来谈论。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似乎早已经习以为常,除了不疑有他以外,可能赞同此论调的也不在少数。然而,中华文化真的是造成我们不够创新与创意的元凶吗?如果我们愿意私下在心里如此反躬自问,那么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中华文化果真的是抑制人们的创造能力,那么我该如何看待影响世界极其深远的四大发明?历朝历代那些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文人、书法家、画家、医生等伟大人物又该如何定位?另外,我是不是不须要学中华文化了?
远的暂且不去说他,先说离我们比较近的。天花曾经是人们闻之色变的疫病,据资料显示,十七世纪时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就高达四千万人。而发明天花疫苗,解救世界亿万人口的,正是接受了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华民族。明朝末年的“种痘法”已经相当成熟,1688年清朝初年,俄国曾派遣医生到中国专门学习如何种痘,1717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蒙塔古的夫人也学会了这种接种疫苗的方式。此后,种痘法便迅速地在欧洲、中东与美洲流传开来,并且救人无数。诸如此类具有世界意义的贡献,我们若仔细翻查史书、典籍,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依此,我们凭什么说中华文化扼杀人们的创新与创意能力?须要强调说明的是: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与创意思维,两者的基础是道德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鄙弃一切徒有经济价值,损人而利己的所谓“创造”。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端详我们自己的文化。韩国以及日本的成就,举世瞩目。大陆以外的香港以及台湾当然也可以纳入考察的范围。他们何曾因为中华文化的因素而始终没落,寂寂无名?当我们诧异于日本人在大海啸以后的镇定、彬彬有礼、高度自律的时候;当我们深深地赞叹韩国人和日本人待人接物的礼貌时,我们本应该回过头来思考中华文化原來对社会、对其他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以及意义是多么大。当我们无法跳脱功利思维的僵化思考模式,我们必然无法看到自身文化的优点。当我们只会去片面地审视我们文化中的缺点与问题时,我们刻意地贬低自己其实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华文教育的角度去考虑中华文化的问题:如果中华文化真的一无是处,我们还有坚持华文教育的必要吗?我们坚持华文教育,显然不是纯粹为了传承民族的文字和语言,透过文字和语言的高度掌握,我们真正想保护和坚守住的是我们的文化。别人用极其残酷的方式来殖民我们,剥夺我们的文化、生命、财富,我们却毫无节制地赞赏他们的一切,贬损自己伟大的思想与精神、文明与文化,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要之,文化如果是民族的根本,如果我们真的爱护我们的文化,而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天职,那么目前应该做的是摒弃功利思维模式的窠臼,以及停止过多、过激和过急的议论。接着下来的当务之急,当然是沉着、冷静、慎重与认真地学习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一知半解,缺乏“承前”的精神与目标,“启后”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们在文化复兴之路上已经艰苦备尝,如果我们仍自己践踏自己,那么,中华文化依旧疲弱的局面,他人依然无法打从心里敬重我们的现象,必将无可避免。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