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網際網絡洪水般的席捲,全球或者國際的觀點,成爲不可迴避的課題。商人希望自己的商品得以全球行銷,軍事家希望自己的軍隊可以全球部署,野心、監控、吞併、侵略、霸佔、獨享是這一切背後的真正目的。如若看清全球化、國際視野、地球村等概念所埋藏的隱憂與危機,庶幾便可在因應此潮流中,站穩腳步,避免蒙蔽與欺壓,自我淡化與自我矮化。
全球化與國際化最爲可怕之處,便是不自覺地將之等同於西化。正如百年來現代化的過程,既是區域特色的喪失,也是文化精神的流失。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一致性的逐步形成,促使多元概念流爲口號或者口頭禪。世界各大城市僅有的那一點特點,除了廟宇和教堂,僅存的古建築,以及舌尖上的味道以外,從髮型到服裝,從談吐至藝術,整體的形象以及精神面貌,趨同的特性已經十分突出。
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甚而至於踫撞,固然會造成文化自身的轉變。然而,原來漫長的消化過程,在當今技術的鼓動之下,幾乎三五年即可完成百年的轉化。急速變化,實則是急速的崩解。“化”的過程,往往在自身文化的指導下,將外來的化成自己的,即是交流,也是自我的更新與豐富。佛教的中國化而產生了禪宗,琵琶、二胡的全面中華文化化,皆是文化交流成功的例子。然而,將緩慢的浪漫過程,急速縮短爲急躁時,歷經千年才淘煉出來的優秀文化,便將毀於一旦。如此無異於塔利班炸毀巴米揚大佛,IS摧毀千年古跡。看似聳人聽聞,然而這一切正在發生。
因此,不管某某外國學者或者名人如何詮釋,自身的信心方才是堅守的重點。如若爲了對應某种權威理論,或者著名學人的某某學説,而自覺不自覺地洗心革面,文化的墮落是唯一的趨向。面對全球化、國際化最爲可怕的心理狀態,便是別人的都對,外人的都好,只有自己的最應該檢討。檢討往往只是託辭,揚棄纔是事實。但凡提及西方或者現代,我們便迫不及待地自我矮化、自我淡化的心理,最不利於文化的振作,文化的復興,當然也包括了文化的交流。既是交流,雙方便應該站在同等的位置上相互地理解,相互地欣賞,相互的學習。
至如避免自我矮化、自我淡化的劣根性,謙卑地、用心地、誠摯地學習自身的文化,更是不可迴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全球化、國際化的課題上,無須過於操心而壞了根本。網際網絡的便捷,孩子或者學生,對於世界的認識是廣泛的。並不存在自我封閉,而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世界有多豐富的問題。從中華文化的角度審視,倒是家長以及老師,如何將自身的文化精髓傳授於孩子,讓他們不至於迷失在紛繁的虛擬世界裏,方才是目前教育的關鍵。世界的舞臺確實很大, 但是如果站在臺上,自己面目模糊乃至與面目全非,連自己的文化、文明都須要借由他人的口來宣說時,舞臺再大也是別人的。自己永遠只能是布景,這纔是古往今來最大的悲劇。
生命的可悲,不在於他人如何看不起我們,在於我們自己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都不如。真要面向全球化、國際化,首先我們便得挺起脊椎,做一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中華民族。
惟其如此,我們方能明白古人的“天下觀”究竟是怎麽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