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星期三

奔马息驿

2014年9月9日《光华日报》<文艺光华:悼念诗人何乃健特辑>

文:王德龙


何老师小时候,母亲曾带他去相命,相士批了八字后说老师是奔马命,注定终生劳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我们去探访他,他说:“八月南下讲课,边讲边咳,真的是累坏了。”我冲口而出:“老师不应该还这么劳累啊。”过后有人拨电来慰问,他躺在床上,喘着气虚弱地说:“这样子生命才有意义。”

熟悉老师的都知道,他是童子军,行善很早便已化为日常言行。后来学佛,结合本性已然的悲悯,他对众生的用心与呵护,更是有口皆碑。我初中时便已听闻老师的大名,真正结识老师,那已是10年前的事。后来我们办书院,他把刚买的一百本书送来,除了表示支持,也希望这些书对大众有益。过后他还积极倡议我们和他合著一本小书,也就是大家今天在书店里仍可看到的《让作文更精彩》。老师虽然不说,但我们心里明白,他老人家是在为我们护航。这种关怀,这种苦心——走笔至此,难以为继……

周三一路北上,大道两旁的柚木花盛开。但是我们没有喜悦的心情。因为几次离别,都是柚木花怒放的时候。车过北海以后,沿途都是稻田。这是老师不知踏过多少遍,费过多少心力的田地了。在这个稻米应该收割的时候,稻田却没有金灿灿的色泽,更多的是青黄不接,很多地方稻禾倒下,在田地里形成大大小小的凹坑。何老师曾说过,这是稻田常见的疾病。而在我们眼里,稻米正用着它们自己的方式,在为一位慈祥的长者,谦卑而饱含生命智慧的仁人守丧、送行。
事发突然,心情一直没有整理好,思绪也有些乱。我只想轻轻的说:老师为众生劳累了那么多年,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奔马息驿,今我来思。

后记:星期四上午十时许,我们从北海赶往丧府,车过双溪大年以后,暴雨骤降。雨停后,整个天空乌云密布,雷声轰隆。傍晚时分,细雨霏霏,夕辉的映照下,老师门前赫然出现了极大的霓和虹。

××××××××××××××××××××××××××××××××××××××××××××××××××××××××××××××××××××××
(转载自杜忠全老师面书页面)
2014年9月9日“文艺光华:悼念诗人何乃健特辑”编后语——”2014年9月3日,诗人何乃健安详而逝,这个特辑,是我能为长者所做的。邀约的撰稿人之中,蔡欣是北马作协联委会副主席,与诗人同住米都而长期接触的;巴生敬学书院的山长王德龙,则自谓在办学过程中受恩良多,感触也极深。远在台湾的佛光大学文学系兼职讲师周煌华,自2004年在米都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之后,就断断续续接触诗人,而拉曼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马峰,则是诗人生前最后一次巡回演讲之主办单位接待人之一,都按各自的接触写出了某一侧面。八字辈诗人陈伟哲,也应邀为诗人赋诗送行。感谢所有的作者在最短的时间里一起完成这个特辑,这也可见,无论是与诗人长期交游的,或只在某些场合与诗人有所交集的,都不约而同地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